本文目錄一覽
1,扶余大林子鎮(zhèn)具體有哪幾個村
大林子鎮(zhèn) 屬于吉林省松原市. 位于扶余縣的西北部,東連更新鄉(xiāng),南接弓棚子鎮(zhèn)、新萬發(fā)鎮(zhèn),西靠二龍山鄉(xiāng),北鄰長春嶺鎮(zhèn)、徐家店鄉(xiāng)。面積185.61平方千米。人口25000人。鎮(zhèn)政府駐街基。轄街基村、大林子村、沙崗子村、永勝村、主力村、隆科村、七家子村、更新村、新圖村、西聯村、改善村、巨發(fā)村等13個行政村,64個自然屯,90個生產合作社。{0}
2,大林子鎮(zhèn)的介紹
大林子鎮(zhèn)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的西北部,東連更新鄉(xiāng),南接弓棚子鎮(zhèn)、新萬發(fā)鎮(zhèn),西靠二龍山鄉(xiāng),北鄰長春嶺鎮(zhèn)、徐家店鄉(xiāng)。幅員面積185.61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64個自然屯,90個生產合作社,總人口25000人。全鎮(zhèn)共有土地面積18503.3公頃,總耕地面積9205公頃。全鎮(zhèn)林業(yè)資源豐富,現有林地面積816.6公頃,其中防護林面積538.7公頃(不含原有林地),森林覆蓋率30%。木材蓄積量274.480立方米。全鎮(zhèn)草原面積3056.42公頃,絕大部分生長的是草甸草木植被。{1}
3,大林子鎮(zhèn)的歷史沿革
日偽統(tǒng)治時期屬街基村。1947年設大林子區(qū),后改為第十區(qū)。1956年3月為弓棚子區(qū)大林子鄉(xiāng),1958年,2001年撤 鄉(xiāng)設鎮(zhèn)。隆科村在吉林省扶余縣大林子鎮(zhèn)西南部,又名龍科村、龍克村。中共建政之前一直稱為龍鳳城(屯)村,因村內有一金代古城,當地和附近村民稱為龍鳳城,故得村名。當地居民以現在地名不倫不類,有歧視性含義,一直強烈要求恢復古地名。文革中,據說是中共干部,當地支部書記趙某出于政治需要,以所謂革命的名義,強行將該村改稱龍克(東北方言,“克”讀一聲,與“科”諧音)村,意為你是龍,我就要克克你、與你戰(zhàn)天斗地、勢不兩立之意,由于“克”實在為當地村民所反對,稱為龍科,后又取“興隆”之意,稱“隆科村”。村內有四個自然屯,自東向西一字排開為老地局子屯,小隆科屯(原名小龍鳳城屯)、大隆科屯(原名大龍鳳城屯)、西隆科屯(原名西龍鳳城屯,又因為叢姓屬于大戶,又稱叢家)。老地局子屯原有李姓地主居住,中共建政后大多逃亡。原有大廟,也被毀。該屯土質潮濕,適合種玉米。小隆科屯(原名小龍鳳城屯)屯子原址在附近多次有發(fā)現。后龍城前邊磚窯一帶有遺址。在目前的屯子南邊附近文革期間有木頭井板子出土,據說有兩家地主在此居住,原屯子已滅。在屯子北邊1000左右還有炮臺、大井(已干涸),該村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徹底廢棄,村民均搬入現在屯子居住。現在屯子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只有王、魏、姜三家。該村村民王鳳玉(王玉山)在偽滿時期,民族意識很強,曾多次反抗偽甲長及其狗腿子強逼齊腰糧(一種賦稅)多次痛毆日偽漢奸,受到當地群眾熱烈擁護。該屯曾出土瓷器、宋代古錢、古箭頭、古代頭盔、刻有“元正北洋”字樣的子彈頭。屯東北有一黑土堆,高約50米,屬于夯土構造,周圍均為黃土,2006年左右被該村中共干部周某私下以8萬元超低價格出賣建筑公司修公路,價款不知所蹤,村民對此反映強烈。該屯土質沙性大,適合種植花生。大隆科屯(原名大龍鳳城屯),分前后兩個小居民點,原村委會駐地。村小學、村委會原來在前屯,1983年左右搬到后屯。但老地局子學生一般到主力村上學。該屯建在龍鳳城遺址上,曾有個別文物出土,如古磚瓦、北宋錢幣。還曾出土壇裝骨灰,疑為僧人墓葬。該屯土質沙性大,適合種植花生。西隆科屯(原名西龍鳳城屯,又因為叢姓屬于大戶,又稱叢家)村民在附近以勤勞、節(jié)儉著稱。該屯土質潮濕,適合種玉米。由于重視文化教育,大學生較多,文化氛圍在該村屬最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