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冠冕有十二旒(liu),是帝王的“服制”,與“九五之尊”無關(guān)?!笆隆保钦f帝王龍袍上要有十二種花紋。與“十二章”相配合,帝王“冠冕”上,亦垂“十二旒”?!逗鬂h書.輿服下》最早詳細(xì)規(guī)定了帝王冠冕制式。其實(shí),關(guān)于較早之帝王“冠冕”上的“十二旒”,說法不一。
清朝十二個皇帝,哪個皇帝功勞最大,最受你的喜愛?
清王朝先后經(jīng)歷了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十二個皇帝。清政權(quán)統(tǒng)治了前前后后二百九十六年的時間。我個人認(rèn)為這中間功勞最大當(dāng)屬康熙。幼年登基到老年退位,康熙在位統(tǒng)治時間長。政治上清明,冊封了西藏班禪,推行了滿漢文化交融。經(jīng)濟(jì)上重視賦稅,利圖復(fù)興家國大業(yè),他主政時重視農(nóng)業(yè),大興水利建設(shè),為經(jīng)濟(jì)上復(fù)興,奠定了基礎(chǔ)。
都說九是陽之極,那么為什么古代帝王的冠冕是十二旒的?
古代帝王冠冕有十二旒(liu),是帝王的“服制”,與“九五之尊”無關(guān)。“十二旒”,是因帝服“十二章”而定的?!罢隆保富y。“十二章”,是說帝王龍袍上要有十二種花紋。據(jù)說,“十二章”之最早記載,是《尚書.益稷》。其中,帝舜命禹按“十二章”圖案制作“帝服”。不過,《益稷》所載《尚書》,經(jīng)東晉梅賾所獻(xiàn)“偽孔傳《古文尚書》”。
盡管曾至清代,皆被封為圭臬。但后來已被證明是偽書。所以,此《益稷》不知真假。然而西漢劉歆記載過孔府壁書中有十六篇逸《書》,東漢馬融、鄭玄亦在《書序》中說到這十六篇,其中有《益稷》?;蛟?,若確實(shí)有過《益稷》,業(yè)已亡失。東漢末鄭玄注《周禮》,已經(jīng)說到過“十二章”——即“以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畫于衣也,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繡于裳也。
天之大數(shù),不過十二,故王者制作,皆以十二,象天也?!笨磥恚笆肌敝f法其來有自。上古至周,上“衣”下“裳”?!叭A蟲”是五彩之蟲。歷代儒學(xué),對“十二章”有眾多解釋,不詳贅述。但有一條可以確定,就是“十二章”象形于天,表示帝王受命于天,權(quán)如天大。與“十二章”相配合,帝王“冠冕”上,亦垂“十二旒”?!肮凇?,本是“冕”和“弁”等各式帽子的總稱。
“冕”,黑色,屬最尊貴的“禮冠”。據(jù)說,最初天子、諸侯、大夫祭祀時皆戴冕,于是有“冠冕堂皇”一詞。后來,“冠冕”,被作為官仕的代名詞,還被用來表示“居于首位”,“冠軍”由此而來。古代的“冕”,頂上是長方形的“板”,稱為“綖(yan)”?!敖灐钡那懊妫瑨煊幸淮A玉,就是“旒”。其實(shí),關(guān)于較早之帝王“冠冕”上的“十二旒”,說法不一。
有說前面“十二旒”;有說前后各“十二旒”;還有說前后各六共“十二旒”。早先,諸侯以下至大夫,“冕”上亦有“旒”,但須據(jù)等級減少數(shù)量。《后漢書.輿服下》最早詳細(xì)規(guī)定了帝王冠冕制式。其云——“冠冕,垂旒,前后邃延(綖),玉藻。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詔有司采《周官》《禮記》《尚書.皋陶篇》,乘輿服從歐陽氏說,公卿以下從大小夏侯氏說。
冕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后方,朱綠里,玄上,前垂四寸,系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彩色為為組纓。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皆有前無后,各以其綬彩色為組纓,旁垂黈(tou)纊?!倍鼗吞瞥醣诋?,皇帝出行圖《唐六典》載,“冕服”是皇帝和王侯的專用禮服,共六種樣式?!肮诿帷?,頂部有“冕板”,唐制廣八寸、長一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