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雜志社(中國食品雜志社記者)

1. 中國食品雜志社記者

11月,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省級權威主流媒體和大型網絡媒體聚焦浦江,報道我縣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組織建設等多方面內容,大篇幅、多角度、全方面呈現(xiàn)了浦江的發(fā)展成果。

11月1日,浙江衛(wèi)視播出《家國情懷——吳山明紅色專題文獻畫展在浦江開展》。

11月3日,學習強國平臺刊發(fā)《金華浦江:“來料加工+居家養(yǎng)老”活了康養(yǎng)之路》一文,介紹了我縣鄭宅鎮(zhèn)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的手工活加工工作,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賺到了零花錢。

走進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zhèn)的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就能聽見陣陣爽朗笑聲,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正熟練翻轉著手中的香水瓶子,一擰一貼,只需幾秒的時間,就能夠完成一道加工工序。這是鄭宅鎮(zhèn)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的手工活加工工作,簡單且輕松的手工活已然成為一些老人賺錢的主要途徑。王思秋奶奶在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就餐已有兩年,她說:“這些手工活做起來也不怎么費力氣,完成一個有一分二厘的收入,速度快的時候一天能賺個五六十元,在養(yǎng)老中心有人談心聊天、有飯吃,還能賺錢?!?/p>

鄭宅鎮(zhèn)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由浦江恩潔居家養(yǎng)老服務有限公司負責配送餐食,配送餐服務覆蓋17個村,就餐老人達220余人。該公司負責人吳建勛發(fā)現(xiàn),鎮(zhèn)區(qū)老年人就業(yè)機會不足。于是,吳建勛向浦江縣民政局養(yǎng)老服務中心提議在中心內開設手工活加工點,為老人提供勞動機會,這個提議與浦江縣民政局近年來拓展提升的養(yǎng)老服務工作十分契合,于是吳建勛一邊負責與手工活供應商對接,一邊幫助老人把做好的手工活運送給供應商,不到一個月時間,來做手工活的老人就有15人。

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來做手工活的老人越來越多,大家邊聊天邊干活,不僅把每個月的就餐費用賺到了,還有錢結余,足不出戶就賺到了零花錢,老人們別提有多開心了。據了解,目前除了鄭宅鎮(zhèn)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以外,浦江縣浦南街道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鄭家塢鎮(zhèn)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等也都增設了此類手工活加工點,來滿足老年人勞動需求。

11月16日,央視新聞播出《浙江企業(yè)應用綠電成“時尚” 賦能制造業(yè)發(fā)展》,講述我縣供電部門主動上門為企業(yè)對接綠電交易需求,幫助企業(yè)減排降碳。

11月19日,《浙江日報》整版報道《翰墨揚正氣 清風入人心》。金華素有“江南小鄒魯”之稱,是“金星與婺女星爭華”之地。

八婺大地孕育出呂祖謙、陳亮、宋濂等文化名人,出現(xiàn)了浦江鄭義門等以孝義清廉聞名的世家望族……

深厚的歷史文化賦予了金華清廉文化頗具辨識度的特色標識,也成為當?shù)匦聲r代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

10月末,“禮贊百年 翰墨清風”清廉書畫藝術活動暨全國清廉書法作品大展系列活動在金華市浦江縣舉行。省內外著名書畫大師齊聚一堂,以書畫藝術為載體,謳歌黨的光輝業(yè)績,傳播清廉理念,營造風清氣正、健康清朗的濃厚氛圍,縱深推進清廉浙江建設。

蜿蜒浦陽江,秀麗仙華山。自宋代以來,浦江書畫名家輩出,被譽為“中國書畫之鄉(xiāng)”。如今,浦江書畫正以愈加繁榮的面貌走進新時代。此次活動正是把“清廉文化”和“書畫文化”進行深度融合,為黨風廉政建設注入新內涵。

“心正則廉潔,身正則剛直,行正則威嚴”“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水不流則腐,官不廉則敗”,一句句直抵心靈的廉政格言、一幅幅內涵深刻的精美書畫,讓參觀者既領略了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又接受了廉潔文化的浸潤洗禮。

本次系列活動除了清廉書法作品大展,還有清廉書畫藝術活動以及清廉文化陣地建設研討會等精彩內容,分設浦江文景書畫會展中心、江南第一家鄭義門等活動區(qū)。

“萬年上山,稻作之源。千年鄭氏,名聲鶴起?!系谝患摇嵙x門,孝義傳家九百年……”在“江南第一家”牌樓前廣場,“禮贊百年 翰墨清風”清廉書畫藝術活動啟動儀式在優(yōu)美動聽的《萬年稻米香 千年家風傳》詩歌朗誦聲中拉開帷幕。

現(xiàn)場,來自浙江婺劇研究院的演員為大家?guī)砬辶膭 多嵙x門》選段,精彩的表演博得臺下陣陣掌聲。10位清廉書畫獲獎作者、嘉賓代表上臺用不同的字體書寫“廉”字,共同組成一幅長卷作品?;顒舆€以清廉建設、家風家訓為主題,在江南第一家廉政館設計“百年‘紀’憶 浙里‘清’風”清廉建設成果展,回顧傳承紀檢監(jiān)察百年奮斗歷程和寶貴經驗,總結展現(xiàn)浙江推進清廉機關、清廉村居、清廉學校、清廉醫(yī)院、清廉企業(yè)、清廉交通等清廉單元建設,深化建設清廉文化高地的工作實踐。

活動結束后,參會嘉賓沿著鄭義門九座牌坊群、特色老街、鄭義門宗祠一路參觀。清廉書畫作品、清廉家風故事……大家時不時停下腳步駐足觀看,現(xiàn)場洋溢著濃厚的藝術氣息和清廉氛圍。杭坪鎮(zhèn)中心小學的孩子們把清廉文化通過傳統(tǒng)剪紙藝術展現(xiàn)了出來。一張張紅色的彩紙被裁剪成一幅幅栩栩如生、妙趣天成、寓意豐富的“清廉”作品,營造出了崇廉尚潔的校園氛圍,也激發(fā)了師生們清廉正氣的自覺性。同學們高超的剪紙技藝,引得參觀嘉賓連連點贊。

在推進新時代清廉文化陣地建設理論研討會上,來自浙江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的專家學者,以及省內外各地紀委、宣傳部、文旅系統(tǒng)相關負責人齊聚鄭義門宗祠,就深化清廉文化陣地的宣傳教育、文化傳承作用進行深入探討,總結交流清廉文化陣地建設成果,為深化清廉文化建設,標本兼治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提供有益的實踐探索。

本次活動由中國紀檢監(jiān)察雜志社、浙江省紀委省監(jiān)委主辦,浙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金華市紀委市監(jiān)委、浦江縣委縣政府承辦,四川省成都市紀委市監(jiān)委、江蘇省揚州市紀委市監(jiān)委、湖南省益陽市紀委市監(jiān)委協(xié)辦。

11月30日,學習強國平臺刊發(fā)《金華浦江“紅色臺門里”探索基層治理新路》一文,介紹了我縣浦陽街道在太白社區(qū)試點開設了臺門超市,實現(xiàn)了自下而上的基層治理模式,推動居民從“要我管”向“我要管”的轉變。

“我用積分換了兩斤雞蛋和一瓶醬油,你換了什么?”“我換了食用油和紙巾,想再看看別的?!薄澳悄愕姆e分挺多啊!”……

每逢周五,位于金華市浦江縣浦陽街道太白社區(qū)的臺門超市,總會擠滿前來用積分兌換商品的大爺大媽。他們相互交流積分數(shù)量,比一比誰為社區(qū)作出的貢獻更多。

前期,浦江縣委組織部聯(lián)合浦陽街道在太白社區(qū)試點開設臺門超市,鼓勵當?shù)?0周歲以上的老年群體,通過參加社區(qū)志愿活動、調解鄰里糾紛等方式獲取相應積分,再用積分到臺門超市兌換等值商品。臺門超市提供的商品,均由浦陽街道黨建聯(lián)盟成員中聯(lián)超市捐贈。

“臺門超市的開設,是對‘紅色臺門里’工作機制的豐富和完善?!逼株柦值傈h工委書記柳鋼明說,臺門超市通過激勵機制,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qū)事務。這既是“紅色臺門里”服務內涵的延伸,也是實現(xiàn)居民共樂、共惠、共安、共德、共富的基層自治實踐。接下去,他們將在其他社區(qū)“復制”這一成功經驗。

去年以來,浦江以城市居民聚居的“臺門里”(浦江方言,指同村共用一個明堂、毗鄰而居的家庭)為切入點,以黨建為引領,推行“紅色臺門里”工作機制,就地、就近解決群眾的“關鍵小事”,走出一條“黨群互動、臺門相親、精治共建”的基層治理新路徑,使“臺門里”成為鄰里守望相助、矛盾糾紛自解、文明素養(yǎng)齊升、美好生活共享相結合的自治體。塔山社區(qū)“紅色臺門里”鄰里座談會

如今,浦江縣機關在職黨員已亮出“機關黨員戶”標識牌5000多塊、“機關干部戶”標識牌6000多塊,通過“亮身份”帶頭參與志愿服務;組織13個機關單位組成縣級機關黨建服務聯(lián)盟,列出98項服務社區(qū)清單,加強機關黨組織和社區(qū)黨組織的互促融合;由社區(qū)“紅色里長”收集居民煩心事,召集居民代表共商民生實事、共解鄰里矛盾;全縣推行“5+1”好家風評價體系,以“臺門里”為單位開展“家風指數(shù)評比”,并聯(lián)合浦江農商銀行推出“好家風貸”等產品,讓“好家風”家庭獲得更優(yōu)惠的金融服務……

“紅色臺門里”實現(xiàn)了自下而上的基層治理模式,健全了居民廣泛參與、民主協(xié)商的自治機制,重構了和諧鄰里關系,推動居民從“要我管”向“我要管”轉變,更好地滿足基層群眾對社區(qū)治理和公共服務的需求。

11月,“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和“萬年浙江與中華文明”座談會引發(fā)國家省市權威媒體及海外媒體的廣泛報道。截至12月3日,國家級媒體刊發(fā)報道73篇;省、市媒體刊發(fā)報道77篇;海外媒體刊發(fā)報道310條。

以下為部分新聞報道。

11月22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播出《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國博啟幕 展出最早的炭化稻米等兩百件珍貴文物》。

11月23日,中央電視臺農業(yè)農村頻道[中國三農報道]《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國博開展 展出最早的炭化稻米等珍貴文物》。

11月23日,光明日報報道了《一粒米·一群人·一萬年——“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印象》。

底部有釀酒殘留物的陶壺展廳用稻谷營造氛圍。

【新展大觀】

一萬年前,先民們開始陸續(xù)走出洞穴,走向曠野。上山人從洞穴中走出,到曠野中定居,意味著古代先民生存空間的擴大和生存能力的提升,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一大步。那么走出洞穴的上山人如何生活?他們吃什么?用什么?住在哪兒?

走進國家博物館南1展廳,“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給出了答案。

“吃”——世界最早的稻作農業(yè)

一萬年前的上山人,種水稻、吃大米。

之前的考古發(fā)掘告訴我們,一萬兩千年前,江西仙人洞和湖南玉蟾巖的先民也吃大米,但那都是采集的野生稻。而上山人吃的大米,是自己種植的。

展廳中央,精心布置過的展柜中隆重陳列著一個極小的物件:一粒已炭化的米粒。這粒米發(fā)現(xiàn)于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的地層中,屬于上山文化早期,距今上萬年。通過科技考古,專家們認定這粒米是人工栽培的,是迄今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也就是說上山文化的先民們,是已知世界上最早開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群人。經過21年的考古發(fā)掘,目前已在浙江發(fā)現(xiàn)上山文化遺址20處,在其中又出土了大量的炭化稻米,證明在當時稻米的食用已較為普遍。

上山人不僅僅食用稻米,稻子的其他部位也物盡其用。在展覽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上山文化的陶片中有稻殼、稻葉、稻穗等物。專家解釋,因為當時制作陶器的土質比較粗松,上山先民們在陶土中加入稻的殘余物,不僅可以減輕陶器的重量,而且可以增加陶土的黏性,防止在燒制過程中開裂。如此變廢為寶、一箭雙雕,不得不讓人嘆服上山先民們的智慧。

當然,上山人也不是只有主食??脊湃藛T在遺址中沒有發(fā)現(xiàn)動物骸骨,因為這里的酸性土壤將它們腐蝕殆盡,但發(fā)掘出的部分石器展現(xiàn)了上山人飯、肉搭配的一面。如展柜里那些形狀像甜甜圈的穿孔石器,就是投擲工具,孔里系上繩子,扔出去后容易回收。還有石球,也是用來狩獵的。

展臺上還有一件陶壺——研究人員在壺底發(fā)現(xiàn)了釀酒的殘余物,可見上山人已經掌握釀酒技術。

有飯,有肉,還有酒,萬年前的上山人充分享受著走出洞穴的“精彩生活”。

“用”——世界最早的彩陶

精彩的生活遠不止于舌尖上。

展柜里有一些打制的石片。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它們的刃部有水稻的成分,這說明這些石器在當時是水稻的收割工具。此外還有石頭制作而成的磨盤、磨石、磨棒,它們則是當時的去稻殼工具。研究者們曾用它們做過實驗:將適量的稻谷放在磨盤之上,用磨棒擠壓磋磨。結果發(fā)現(xiàn),脫粒效果很好,不僅脫殼率高而且米粒完整。

而更讓人驚嘆的是,萬年前的上山人對美有著如此的追求。記者注意到,那些用于盛放食物的陶器,無論是如臉盆大小的陶盆,還是可握在手心里的陶杯,大都是外紅里白的彩陶。而且,不知是不是為了延續(xù)上山人的審美,部分上山陶器修復時用的石膏不是慣常的白色,而是染成了磚紅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文化發(fā)現(xiàn)者蔣樂平告訴記者,上山文化的彩陶,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除了色彩,上山彩陶的精彩還在于那些陶器上的神秘符號。中心展柜里的那件紅色雙耳陶壺,在肩頸結合部位,繪制了四組兩兩對應的白色點彩,看起來像是八卦。附近展柜里還有一塊陶器殘片,用白色顏料畫了一個完整的太陽圖案,旁邊是兩個相對的三角形,讓人浮想翩翩:這是太陽崇拜嗎?

“住”——遠古中國第一村

智慧的上山先民們,對住的地方當然也不含糊。

一萬年前,當其他地區(qū)的先人還在過穴居生活時,上山先民們已經率先走出洞穴,在曠野之上搭建了自己的房子,過上了農耕定居生活。因此,上山遺址被考古學泰斗嚴文明先生贊譽為:“遠古中國第一村”。

上山人開始定居的最直接證據就是各類房址,主要包括了干欄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式房屋。為了讓觀眾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展覽做了一個模型沙盤,復原了上山人的村落。一塊塊水稻田間,茅草房星羅棋布,人們在其間勞作、收獲、繁衍、生息。

展覽中還特別介紹了聚落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征——環(huán)壕。顧名思義,環(huán)壕就是環(huán)繞于某個中心的壕溝,功能類似于后來的護城河,最初是用來抵御洪水、猛獸的侵襲,后來用于防御敵人攻擊。在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上山文化遺址中,多處有環(huán)壕遺跡。其中橋頭遺址的“環(huán)壕——中心臺地”遺址讓人印象深刻。環(huán)壕將中心臺地和聚落區(qū)隔離起來,深度超過2米、寬度近10米。這條環(huán)壕圍繞的是一個邊長40米的近方形中心臺地,上面集中了紅燒土、房址、墓葬和器物坑等各種遺跡。專家推測這個中心臺地是一個特殊的區(qū)域,可能是祭祀場所。

走出展廳,腦海中幻化出一幅萬年前上山人的生活圖景:稻谷熟了,遍地金黃。先民們用石片、石刀收割,用石磨將稻谷脫殼;大米做成白花花、香噴噴的米飯;有些還磨成粉,制成米漿,封存在罐子里發(fā)酵,釀成酒;脫粒后的稻殼也不浪費,拌入陶土制作成器。遇到重要日子,人們從各自居住的房子中走出來,聚集到村子中心的臺地上,進行莊重的祭祀。要說最開心的,可能是狩獵滿載而歸,眾人共享,開懷暢飲……

(本報記者 李韻 本報通訊員 吳宜潔)(本文圖片均為本報記者李韻攝)

11月23日,中國青年報刊發(fā)了《一萬年前誰種稻》。這件彩陶壺中發(fā)現(xiàn)了釀酒的證據,因此,9000年前的上山人可能已經掌握釀酒技術,這只陶壺就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酒器。 余冠辰/攝觀眾在觀看炭化稻米。 余冠辰/攝展覽一角。 余冠辰/攝

一萬年前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大量彩陶遺存……2000年11月,浙江省浦江縣,上山遺址被發(fā)現(xiàn)。經過20年發(fā)掘與研究,上山文化已明確了兩個世界第一:稻作農業(yè)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同時,它還是中國農耕村落文化的源頭。

“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括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等上山文化重要標志性遺存。

展覽展出一粒炭化稻米,距今約11000-8500年,2006年浙江省上山遺址出土。這是目前通過系統(tǒng)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稻米。上山遺址發(fā)現(xiàn)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yè)遺存。這些發(fā)現(xiàn)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1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yè)起源的認識。

農業(yè)起源和人類起源、國家起源一道,構成考古學在全世界范圍內的三大課題。水稻至今養(yǎng)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農業(yè)的發(fā)展,徹底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大量考古發(fā)現(xiàn)充分證明,上山,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近九旬高齡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有一個有趣的說法:浙江的遺址名連起來看很有畫面感,從美麗的小洲(良渚)出發(fā),過一個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橋(跨湖橋),最后上了山(上山)。這是一條文明從遠古走來的詩意之路,也是中國文明的溯源之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11月23日,《中國新聞報》報道《見證萬年稻源 浙江上山文化將申遺》11月3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萬年稻米、最早彩陶齊聚國博 上山文化展揭秘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向世界推介上山文化。萬年稻米、最早彩陶齊聚國博

上山文化展揭秘世界稻作文明起源上山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米。

葉賓得攝上山文化陶器。

葉賓得攝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彩陶片。

葉賓得攝

你知道1萬年前的稻米是什么人種的嗎?你知道最早的彩陶有哪些花紋?

在近日開幕的“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上,豐富的考古成果向你講述世界稻作文明起源的故事。

水稻養(yǎng)活了當今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農業(yè)的發(fā)展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2000年11月,考古學家在浙江省浦江縣發(fā)現(xiàn)上山遺址。此后多年的考古發(fā)掘,在浙江共發(fā)現(xiàn)上山文化遺址20處,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1萬年前屬性明確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和大量彩陶遺存。上山文化考古成果舉世矚目,充分證明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lián)合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期文物近200件,結合場景復原、多媒體展示手段,生動展現(xiàn)人類稻作農業(yè)起源之初的社會經濟文化面貌,反映中國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會生產與生活情況,闡釋上山文化考古發(fā)現(xiàn)的重要意義。

展廳中央,一個圓形容器中陳列著一粒已炭化的稻米。透過放大鏡,可以看清它的樣子。這粒米2006年發(fā)現(xiàn)于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的地層中,屬于上山文化早期,距今有上萬年歷史。經分析研究,專家們認定這粒稻米屬于馴化初級階段的原始栽培稻。“它是目前通過系統(tǒng)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稻米?!闭憬∥奈锟脊叛芯克芯繂T、上山文化發(fā)現(xiàn)者蔣樂平說,上山遺址發(fā)現(xiàn)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yè)遺存。這些發(fā)現(xiàn)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1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yè)起源的認識。此外,在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永康湖西遺址均發(fā)現(xiàn)了數(shù)量豐富的炭化稻米,表明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從樸拙的大口陶盆到精巧的彩陶壺,上山文化不同時期陶器風格的演變在展覽中清晰可見。據蔣樂平介紹,大敞口、小平底的陶盆是上山文化最具標識性的器物,陶土中通常羼合稻谷殼等有機質。

“這件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彩陶壺中發(fā)現(xiàn)了釀酒的證據,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酒器?!笔Y樂平說,在壺內殘余物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加熱產生的糊化淀粉,經檢測研究,發(fā)現(xiàn)殘留物與低溫發(fā)酵的損傷特征相符,而低溫發(fā)酵是釀酒的基本原理。由此推斷,9000年前生活于橋頭遺址的上山文化先民可能已經掌握釀酒技術。

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不少陶器及殘片上帶有神秘的紋飾圖案。展柜里一件紅色雙耳陶壺,肩頸部有四組兩兩對應的白色點彩,看起來像是八卦紋。橋頭遺址出土的一塊夾砂陶片,在鮮紅陶衣上,用白色顏料涂畫了帶有一周輻射短線的圓形,好似太陽紋,旁邊還畫著兩個頂角相對的三角形。獨特的紋飾勾起人們的遐想:這和遠古的太陽崇拜有沒有關系?

展覽開幕當天,“萬年浙江與中華文明”學術座談會在國家博物館舉行。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深入研討上山文化作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意義及其申遺的價值

11月30日《中國文化報》“文脈”版報道《上山文化:三個“中國最早” 兩個“世界第一”》。

一個展里竟然有三個“中國最早”、兩個世界“第一”,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來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踏上萬年時空穿梭之旅,叩響通往“遠古中華第一村”的大門。

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

一萬年前,“巨人”的腳印,落在了浙江浦江,這就是上山人。一萬年前,一個大多數(shù)洞穴人還要在嶺南山地延續(xù)生活幾千年的時間點,上山人卻告別了山林洞穴的生存模式,走向曠野,勾畫出東亞地區(qū)歷史長卷中令人驚嘆的一筆。

2000年秋冬之際,浦江縣黃宅鎮(zhèn)上山村,沉睡了萬年的浙江浦江上山遺址從萬年前的時空,“跳躍”到考古學家眼前,突破了此前我們關于中國南方地區(qū)新石器早期考古學文化年代和面貌的認識,使我們對河姆渡文化之前的史前史有了探索的方向。在此之后,基于一系列相關遺址的發(fā)掘和認識,2006年考古學界將這一類遺存命名為上山文化,從此開啟了對上山文化的全方位研究。

今年是上山遺址發(fā)現(xiàn)第21個年頭,同時又是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lián)合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的“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亮相國博。展覽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括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等上山文化重要標志性遺存。同時輔助豐富的考古學知識介紹、場景復原、多媒體等展示手段,展示人類稻作農業(yè)起源之初的社會、經濟與文化面貌,反映中國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會生產與生活情況,呈現(xiàn)上山文化考古發(fā)現(xiàn)的重要意義。

我國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表示,上山文化已明確了兩個世界第一——稻作農業(yè)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題詞和嚴文明“遠古中華第一村”的題詞,更是對上山文化價值內涵的高度概括。

最早的水稻

如今,考古研究證明,上山稻是世界迄今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農業(yè)的起源地。

走進展廳,只見展柜中陳列著一個靠放大鏡才能看到的小小的黑點——一粒已炭化的米粒。而正是在這粒炭化稻米中,考古學家看到了綿延萬年的人類文化基因。

這粒完整的炭化稻米發(fā)現(xiàn)于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的地層中,屬于上山文化早期遺存,距今上萬年。相關專家表示,經過栽培并馴化的稻粒更飽滿,其長寬比相對于野生稻要小,這粒炭化稻米屬人工栽培,是馴化初級階段的原始栽培稻。通過科技考古,專家們還認定,它是迄今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換言之,上山文化的先民們,是已知世界上最早開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群人。同時,在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永康湖西遺址均發(fā)現(xiàn)了數(shù)量豐富的上山文化的炭化稻米,表明在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據介紹, 上山遺址發(fā)現(xiàn)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yè)遺存。這些發(fā)現(xiàn)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一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yè)起源的認識。上山文化不僅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世界文明也有著獨特而重要的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從進化論的視角闡釋了他對于上山文化乃至上山遺址在稻作農業(yè)起源中重要地位的思考。他認為,人類無意識改變植物生物性的耕種行為開啟了植物的馴化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類的耕種行為在前,然后才出現(xiàn)馴化作物,并且主導了植物的馴化方向和速率。最早的稻作農耕行為上山文化最早出現(xiàn),稻作農業(yè)的源頭和農耕村落的源頭都是上山文化。”

上山遺址的陶器多為夾炭陶。在陶片的斷面上可以清晰地觀察到陶器胎土中摻和稻殼、稻葉、稻穗和植物莖稈留下的痕跡。上山早期90%以上的夾炭陶,都摻拌了密密麻麻的碎稻殼——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礱糠,即脫粒取米后的碎殼。人們有意識地在食用稻米之后,將這些稻的殘余物摻和在陶土中制作陶器。分析表明,這些稻遺存所反映的生物特征有明顯的馴化跡象,稻殼中保留的小穗軸特征,證明了上山文化已出現(xiàn)栽培稻,稻米已經成為上山人重要的糧食之一。同時,研究者在石片、石磨盤等器物上,發(fā)現(xiàn)了收割禾本科植物的“鐮刀光澤”和加工稻谷的多重證據,表明水稻的收割工具已經出現(xiàn)。磨盤、磨棒的配套使用,可能經常用于稻谷脫粒。

多學科研究成果均指向一個結論: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農業(yè)的起源地。目前,考古學家正在大力尋找上山文化的水稻田,希望為上山文化稻作農業(yè)提供更完整的證據鏈。

最早的彩陶

彩陶是黃河流域史前文化的重要符號,廟底溝、半坡、仰韶耳熟能詳,但中國最早的彩陶出現(xiàn)在錢塘江流域,距今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就出土豐富的彩陶??绾虿侍盏脑搭^,可追溯到上山文化,陶器是上山文化的濃縮,中晚期彩陶的出現(xiàn),正是上山文化農業(yè)文明的體現(xiàn)。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上山文化發(fā)現(xiàn)者蔣樂平坦言,上山文化的彩陶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據了解,上山文化的彩陶可分為紅彩和乳白彩兩種。紅彩主要為條帶彩,裝飾于盆罐類器的唇口或肩頸位置。最典型的器物是大口盆。這類器物外壁施紅衣、內壁施乳白衣,口沿部位施一周顏色深紅的紅彩帶,器形規(guī)整精致。這類彩陶出現(xiàn)在湖西、橋頭、下湯、小黃山等上山文化中晚期遺址。乳白彩的紋飾更為豐富,主要見于壺、壺形罐、圈足盤和碗形器上,多見于前兩類器物的肩頸部和后兩類器物的腹部,施于陶衣之上,觸摸有隆突感。紋飾見有太陽紋、短線組合紋、折齒紋和點彩等。

太陽紋是指代最為明確的具象符號,體現(xiàn)了意識、信仰等精神文化內涵。其中幾組短線組合紋被指認為最早的卦符,最為神秘,值得深入探索。這類彩陶主要出現(xiàn)在橋頭和湖西遺址。上山文化的神秘圖符在跨湖橋文化中得到傳承,除卦符外,還有田字符號,這體現(xiàn)了浙江地區(qū)遠古文化的獨特體系。

“上山文化的彩陶就是當時的‘高端’手工業(yè)?!痹谥袊鐣茖W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看來,上山文化的陶器器形盡管簡單,但具備了成熟的制作工藝,最鮮明的就是化妝土技術,還有彩繪、渲染、用彩搭配等,紋飾簡單但很有用意,要進一步仔細觀察和研究?!熬筒侍斩?,它是全世界最早的,實至名歸。”王仁湘說。

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

“一粒稻米的背后升起了一縷炊煙。”一萬年前,當其他地區(qū)的先人還在過穴居生活時,上山先民們已經率先走出洞穴,在曠野之上搭建了自己的房子,過上了農耕定居生活。房屋建筑是上山文化定居的最直接證據。目前在上山文化遺址中普遍發(fā)現(xiàn)了建造房屋的證據,類型主要包括干欄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式房屋。

上山文化率先出現(xiàn)了初具規(guī)模的定居聚落,即早期村落,是中國農業(yè)社會的發(fā)端。上山遺址早期出現(xiàn)了較多帶柱洞結構的遺跡和帶溝槽基礎的房址,晚期出現(xiàn)了有規(guī)律的房址。荷花山遺址也發(fā)現(xiàn)有規(guī)律的柱洞分布。柱洞所指示的建筑往往是地面式的或干欄式的,在江南地區(qū)中、晚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十分普遍。這種居住模式在上山文化時期已經基本確立。

“這不僅反映出上山文化早在一萬年前就已進入定居社會,而且已呈現(xiàn)較為復雜的村落形態(tài)?!敝袊脊艑W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表示,上山文化反映了比較全面、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群落和文化面貌,“它讓我們認識到那個時代的復雜化程度并非我們想象的那般簡單?!?/p>

“上山文化代表的稻作農業(yè)起源對人類文明意義重大,是繼良渚古城之后可以直接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遺產?!敝袊ㄖO計研究院總規(guī)劃師、研究員陳同濱認為,它揭示了錢塘江流域文明的發(fā)展對東亞地區(qū)文明進程的貢獻,同時也填補了世界文化遺產中稻作起源的類型空白,也是展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一個標志性成果。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資深教授、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趙輝表示:“良渚文化距今5000年,上山文化在它之前找到一個5000年的基礎。浙江的史前文化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序列,要繼續(xù)在這個序列里做研究,現(xiàn)在我們還沒有說得很清楚、認識得很透徹。”

的確,從一萬年前開始,上山文化遺址群在錢塘江流域的聚落性分布并向周邊地區(qū)擴散發(fā)展的態(tài)勢,呈現(xiàn)出的便是農耕定居文明的最初景觀,更展現(xiàn)了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qū)稻作農業(yè)社會初創(chuàng)和形成期的文明模式以及此后延續(xù)數(shù)千年發(fā)展的文明基因。

走出展廳,一位觀眾描繪了他“腦補”的萬年前上山人生活畫面:當末次冰期的寒意逐漸退去,稻花香飄散在錢塘江兩岸的河谷盆地里,搖曳的稻穗在風中等待著成熟,等待著走出洞穴的第一批人群,他們在采集狩獵的同時,還將捧著稻米,收獲、繁衍、生息。他們的足跡停留在上山、橋頭和湖西,他們的家園遺留在荷花山、小黃山和下湯的夢里。那里有他們修筑過的環(huán)壕、居住過的房屋;那里有他們種植過的田地、圈養(yǎng)過的動物;那里還有他們使用過的器具和思念之人的墓地……▲ 上山人定居村落遺跡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展覽現(xiàn)場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展覽現(xiàn)場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炭化稻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同時,上山文化還得到了國際上的關注。《環(huán)球時報》海外社媒Facebook、Twitter官方賬號發(fā)布我縣“上山文化”特展及其成果消息。

原標題:《11月,眾多國家省市權威媒體報道我縣!》

2. 中國食品雜志社記者 史進

水滸傳》108將綽號與姓名

《水滸傳》是部貼近民眾,家喻戶曉的名著。一看那磚頭一般厚實的書,你就知道讀者與作者一樣需要毅力。所以有許多人偏愛改編后的電視劇,可導演如果如實照搬這部巨著是要累死掉不少腦細胞的,于是他們總是將一些好似無關緊要的“小情節(jié)”刪去了。

殊不知這些內容的存在正是《水滸傳》與眾不同之處?!都t樓夢》書中所述都是一些家中物事;《三國演義》又太大氣,盡是些刀光劍影,諸侯紛爭之史;《西游記》所講大半是在存在之人與物。只有《水滸傳》,描寫的是官逼民反的豪情壯舉,所敘述又有兒女情長,街頭巷尾的叫賣、阮小七所唱漁歌的粗放等等,可謂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因此,光去研究《水滸傳》的光榮歷史意義及高度,未免美中那個不足。

一、關于“水滸傳”

  

  “滸”字,間hu(虎),是水邊的意思。“水滸傳”意為發(fā)生在水上和水邊的故事,宋江等將正是以水泊梁山為根據地,演繹一幕幕英雄故事。

  “滸”字又讀xu(許)是指地名,江西有一地名為“滸灣”,江蘇有一地名“滸墅關”如果去那里旅游再念hu,就會惹出笑話。

  可是更有趣的是藍眼碧發(fā)的外國人對“水滸傳”的詮釋。外國譯本《水滸傳》內容全有了,可就題目不夠準確,曾有一部分譯本直譯為《發(fā)生在水邊的故事》,可更多的譯本簡單明了地寫上《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的故事》。

二、關于作者和故事原形

  在我們課本中,《水滸傳》的作者為“施耐庵”,但在電視劇《水滸傳》的片頭題字中赫然寫著“施耐庵、羅貫中”孰對孰錯?其實,這并沒有定論。

  《水滸傳》產生于元末明初,在那時寫通俗小說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人們更看重那些做古文且吟詩作賦的學者名士,因而創(chuàng)作小說家們自己都不愿意在書上署名,有的就捏造一個子虛烏有的假名,如《金瓶梅》①。

在這方面,《水滸傳》還是比較幸運的。在明代各種有關資料中,都表明《水滸傳》的“著作權”屬于施、羅兩人中的一個或兩個共享。且前比較流動的說法是施耐庵與羅貫中師徒合著,所以CCTV才會如做出字幕。

  但我個人認為,施耐庵身為羅貫中的老師,寫本《水滸傳》是不大需要別人幫忙的。

要說《三國演義》由羅貫中獨立撰著吃力而請老師幫忙,這才更有  《水滸傳》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放事公元1119年即宣和元年,朱江等三十六人率軍起義,縱橫山東、河北,所向披靡。后來被北宋名將張叔夜招安。在投降之后,宋江義軍加入章貫率領的宋朝官軍,參加了征討南方方臘起義軍的戰(zhàn)爭。

史書記載大致如此。②

  經過了二百多年的滄桑,又經過說書藝人的“大力鼓動”下,梁山頭領也從三十六人擴展為“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一百零八將了。后經施耐庵的連綴,不加上更富藝術性的生動刻畫,使作品容納了更廣闊和深刻的社會內容,終于創(chuàng)作出了這部曠世奇書。

三、關于“吃”

  中國歷代在正史中看不到有風俗習慣一般在小說中則能窺見一鱗半爪。《水滸傳》亦是如此,在關于“吃”方面更是體現(xiàn)的十分到位,典型代表是“武大郎的炊餅”。武大郎的炊餅并不是如今的燒餅,燒餅是烘熟的,炊餅是蒸熟的。據史書載,③炊餅有“玉磚”之稱,吃時需灑椒鹽,可謂色香味俱全。

宋高宗至江南時,把這種朋眾小吃當時年日必食之物。

  在《水滸傳》中,除了炊餅,最引人注意的食物莫過于肉。古時除牛、羊、豬肉,馬肉和狗肉也是很常見的食品。第五十一回大破連環(huán)馬后,“三干連環(huán)甲馬有停半被鉤鐮槍撥倒,傷損了馬蹄,剝去皮甲,把來做菜馬”。

可見馬肉是經常的食品。第三回中魯智深在小酒店里看見砂鍋內燉著一只狗,便買來下酒。吃狗肉的風氣從春秋戰(zhàn)國??到宋朝仍是極流行的。

  還有一種東西也是“吃”的,即酒。一提到梁山好漢,首先就會想到他們的豪爽渴酒姿態(tài)。宋人飲酒之風盛行之極,宋代吃酒以碗、瓶、角來計量還不夠,更多的以??計。

第十五回中吳用往說三阮,“四個人坐定了,叫酒保打一桶酒來,放在桌上?!闭俺跃?,聽來可怕,其實只是紙老虎,酒桶都可以放在桌子上,想來這桶大也大不到哪去。

四、關于足球和兵器

  經過了四十年的苦苦等待,爭氣的國家隊終于首次打入世界杯決賽圈。

但這不能掩蓋其給我們華夏子孫帶來的羞恥。在宋代,就傳有《宋人蹴鞠圖》。蹴鞠,就是踢足球。足球甚至被做成謎語,有語云:“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④《水滸傳》中,踢球最好當數(shù)“宋代費戈”──高俅。其于第一回中表演踢球給端王看,將氣球“一似鰾膠粘在身上”。

據現(xiàn)存各類資料,古人踢球多是為娛樂,踢“花球”的多,正規(guī)的有球門比賽只在節(jié)日慶祝時才有,看來足球上不去,還真怪老祖宗。

  翻開《水滸傳》,五花八門的兵器應有盡有。但真要你數(shù)出來什么神兵利器,一愣神之下,除了關勝繼承祖宗關羽的那口青龍偃月刀之外,還真舉不出什么來。

其實還有四件兵器應算入內。

  一是李逵的板斧。第四十回寫劫法場救宋江時,“一??個彪形黑大漢,脫得赤條條的,兩史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卻似半天起個霹靂,從半空中跳將下來。手起斧落,早砍翻了兩個行刑的劊子,便望監(jiān)斬官馬前砍將來……”從此時起,李逵與板斧就劃上了等號。

等他回家探母時,宋江沒讓他帶板斧,怕被人發(fā)現(xiàn)了。中上遇見裝扮冒充他的李鬼,李鬼見他沒帶板斧,怎么也不信他是真李逵。

  《水滸傳》中精采的兩處打虎描寫,武松打虎打出了??名。而李逵力殺四虎,卻沒給人留下深的印象,就是因為他用的是樸刀而不是板斧。

  二是武松的一又戒刀。武松的拳頭是早已出了名的,但他拉戒刀更是作者著意刻畫的一件兵器。先是在二十七回,張青介紹了兩把戒刀的來歷,是一個頭陀所留:“想這頭陀也自殺人不少,直到如今那刀要便半夜里嘯響?!敝钡轿渌勺泶蚴Y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的大事作完后,為了掩人耳目,喬裝成行者,自然也就佩上了這雙??刀,使讀者豁然明白作者早在二十七回就介紹戒刀的良苦用心。

后來武松本無意做的行當“行者”,竟隨了武松一??生,直至他在六合寺善終。

  三是張清的“沒羽箭”,說是“箭”,其實是石子。張清在與梁山好漢們爭斗時連打一十五員大將,使宋江心服口服。說他們是梁山好漢中最厲害的一個一點不為過。

  作者特偏愛這化平凡為神奇的張清,花榮是“小李廣”,張清就冠以“沒羽箭”于其相提并論。

  四是林沖買來的和楊志祖?zhèn)鞯膶毜?。楊志那把就不提了,單以林沖買的那把論,書上說它是“清光奪目,冷氣侵人,遠看如玉沼春冰,近看似瓊臺瑞雪,花紋密布,鬼神見后心驚;氣象縱橫,*黨遇時膽裂。太阿巨闕應難比,干將莫邪亦等閑?!敝闭f成是天下第一寶刀。

  可就是這兩把寶刀,害慘了他們的主人。林沖因持刀誤入白虎節(jié)堂而發(fā)配滄州,最后被帶上梁山;而楊志因殺牛二,充軍大各府。那兩口寶刀最終被成為兩位好漢的兵器。

巨著的一大特點就是讓你讀過一遍后根本品不到“個中滋味”,只當作瀏覽罷了。所以你要想看出“個中端倪”,務必多讀上幾遍。

《水滸傳》108將綽號與姓名

(三十六天罡星)

天魁星 呼保義 宋 江

天罡星 玉麒麟 盧俊義

天機星 智多星 吳 用

天閑星 入云龍 公孫勝

天勇星 大 刀 關 勝

天雄星 豹子頭 林 沖

天猛星 霹靂火 秦 明

天威星 雙 鞭 呼延灼

天英星 小李廣 花 榮

天貴星 小旋風 柴 進

天富星 撲天雕 李 應

天滿星 美髯公 朱 仝

天孤星 花和尚 魯智深

天傷星 行 者 武 松

天立星 雙槍將 董 平

天捷星 沒羽箭 張 清

天暗星 青面獸 楊 志

天佑星 金槍手 徐 寧

天空星 急先鋒 索 超

天速星 神行太保 戴 宗

天異星 赤發(fā)鬼 劉 唐

天殺星 黑旋風 李 逵

天微星 九紋龍 史 進

天究星 沒遮攔 穆 弘

天退星 插翅虎 雷 橫

天壽星 混江龍 李 俊

天劍星 立地太歲 阮小二

天竟星 船火兒 張 橫

天罪星 短命二郎 阮小五

天敗星 活閻羅 阮小七

天牢星 病關索 楊 雄

天慧星 拚命三郎 石 秀

天暴星 兩頭蛇 解 珍

天哭星 雙尾蝎 解 寶

天巧星 浪 子 燕 青

七十二地煞星

地魁星 神機軍師 朱 武

地煞星 鎮(zhèn)三山 黃 信

地勇星 病尉遲 孫 立

地杰星 丑郡馬 宣 贊

地雄星 井木犴 郝思文

地威星 百勝將 韓 滔

地英星 天目將 彭

地奇星 圣水將 單 廷

地猛星 神火將 魏定國

地文星 圣手書生 蕭 讓

地正星 鐵面孔目 裴 宣

地闊星 摩云金翅 歐 鵬

地闔星 火眼狻猊 鄧 飛

地強星 錦毛虎 燕 順

地暗星 錦豹子 楊 林

地軸星 轟天雷 凌 振

地會星 神算子 蔣 敬

地佐星 小溫侯 呂 方

地佑星 賽仁貴 郭 盛

地靈星 神 醫(yī) 安道全

地獸星 紫髯伯 皇甫端

地微星 矮腳虎 王 英

地慧星 一丈青 扈三娘

地暴星 喪門神 鮑 旭

地然星 混世魔王 樊 瑞

地猖星 毛頭星 孔 明

地狂星 獨火星 孔 亮

地飛星 八臂哪吒 項 充

地走星 飛天大圣 李 袞

地巧星 玉臂匠 金大堅

地明星 鐵笛仙 馬 麟

地進星 出洞蛟 童 威

地退星 翻江蜃 童 猛

地滿星 玉幡竿 孟 康

地遂星 通臂猿 侯 健

地周星 跳澗虎 陳 達

地隱星 白花蛇 楊 春

地異星 白面郎君 鄭天壽

地理星 九尾龜 陶宗旺

地俊星 鐵扇子 宋 清

地樂星 鐵叫子 樂 和

地捷星 花項虎 龔 旺

地速星 中箭虎 丁得孫

地鎮(zhèn)星 小遮攔 穆 春

地嵇星 操刀鬼 曹 正

地魔星 云里金剛 宋 萬

地妖星 摸著天 杜 遷

地幽星 病大蟲 薛 永

地伏星 金眼彪 施 恩

地僻星 打虎將 李 忠

地空星 小霸王 周 通

地孤星 金錢豹子 湯 隆

地全星 鬼臉兒 杜 興

地短星 出林龍 鄒 淵

地角星 獨角龍 鄒 潤

地囚星 旱地忽律 朱 貴

地藏星 笑面虎 朱 富

地平星 鐵臂膊 蔡 福

地損星 一枝花 蔡 慶

地奴星 催命判官 李 立

地察星 青眼虎 李 云

地惡星 沒面目 焦 挺

地丑星 石將軍 石 勇

地數(shù)星 小尉遲 孫 新

地陰星 母大蟲 顧大嫂

地刑星 菜園子 張 青

地壯星 母夜* 孫二娘

地劣星 活閃婆 王定六

地健星 險道神 郁保四

地耗星 白日鼠 白 勝

地賊星 鼓上蚤 時 遷

地狗星 金毛犬 段景住

。

3. 中國食品雜志社記者名單

中國食品學報雜志社早上八點半上班

4. 中國食品雜志社記者站名單

中國農墾乳業(yè)聯(lián)盟成員 :中國乳業(yè)雜志社、北京首農畜牧發(fā)展公司、北京三元食品公司、天津嘉立荷牧業(yè)公司、黑龍江完達山乳業(yè)公司、內蒙古海拉爾農墾集團、上海光明乳業(yè)、廣東燕塘乳業(yè)、中墾乳業(yè)、 賀蘭山奶業(yè)、甘肅農墾天牧乳業(yè)、新疆阿克蘇新農乳業(yè)、新疆天潤乳業(yè)生物公司、新疆兵團乳業(yè)集團、新疆西部乳業(yè)股份、新疆西域春有限公司、新疆西部天山乳業(yè)公司、廣州風行乳業(yè)公司、貴陽三聯(lián)乳業(yè)公司 。

5. 中國食品雜志社記者楊玉

不會有的。

即使有,也是不合法的。記者證是我國新聞機構的新聞采編人員從事新聞采訪活動使用的有效工作身份證件,由新聞出版總署統(tǒng)一印制并核發(fā),由新聞出版總署統(tǒng)一編號,并加蓋新聞出版總署印章、新聞記者證核發(fā)專用章、新聞記者證年度審核專用章和本新聞機構鋼印方為有效。其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制作、仿制新聞記者證,不得制作、發(fā)放專供采訪使用的其它正式證件。

推薦閱讀

好的中文葡萄酒雜志(中國葡萄酒雜志)
中文葡萄酒雜志(中國葡萄酒雜志)
《中國酒業(yè)》雜志的視角,對2020年做出宏觀預測:  “冰火兩重天”狀態(tài)仍將延續(xù)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