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毛長萬擔糧"。不過在七十年代初期,生產隊在把社員口糧分足,儲備糧種子糧留足,征購糧交足之后,剩余下的糧食,生產隊為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我們把這些余糧,再次賣給國家,當時被稱之為忠字糧。農村老話說:家有萬擔糧,不養(yǎng)脖子長是什么意思?這里說的萬擔糧只是一個大概數字,說明家里很富有,糧食很多。
古代“一石糧”相當于現在多少斤糧食?
謝悟空!中國古代有自己的重量單位,和現在通用的國際計量單位有所不同。古代中國,糧食多少通常以容量論,計量容量的單位有合、升、斗、斛,其計算關系是1斛等于5斗,1斗等于10升,1升等于10合。計量重量的單位有銖、兩、斤、鈞、石。因為10斗(2斛)糧食相當于1石,所以古時糧食也用石來論。現在我們來算一算一石糧食現在到底有多少斤:1石糧食等于4鈞,而1鈞糧食等于30斤,所以1石糧食就是120斤,由于古代中國用十六進制,和現在的十進制有所不同,過去的1斤相當于現在的8兩,故古代1石糧食相當于現在的100斤。
這里的"石"和"擔"相通。原因是1石糧食正好是一個成年男子彎腰正好能擔起來的重量,故古代常常習慣上把1石糧食稱1擔糧食。中國古代計量單位和現在相比,明顯便大(多),所以我們經常在評書中看到不可思議的描述,比如說某人身高八尺,有的還說1丈掛零,講某英雄的兵器重量,一對擂鼓甕金錘足足有800斤重等等,其實古時重量單位換算和現在有出入,所以才讓人感到古代人為什么個子那么高、力氣為什么那么大。
現在市面上如何才能買到糧食釀的酒?如何分辨?
與其說如何選購純糧食酒,我認為我們應該還是要學會如何分辨一瓶酒是否是純糧食酒才是真的。在與酒友們的交流過程中,酒友們反應得最多的問題就是這個酒是否是純糧食酒,還有就是我們如何才能知道這個酒是否是純糧食,開瓶了我們又該如何才能知道這個酒是否是純糧食酒。對于這些問題,今天作為長期奮戰(zhàn)在醬香型白酒釀造一線的國家一級品酒師和釀酒師茅酒手藝人maojiuyr就把我個人在生產工作和實際勾調白酒工作中的一些如何鑒別一個酒是否是純糧食酒的方式和方法與大家分享,可能有的地方說得不一定對,還請大家見諒和補充。
首先對于一瓶沒有開瓶狀態(tài)下的酒,我們可以看配料,如果說配料一欄里面有食用酒精,或者說有原酒二字,那這個酒就一定不是百分之百的純糧食酒。但是這樣的很明顯表明自己不是純糧食酒的酒目前我發(fā)現的就是X鍋頭和曾經鬧過風波的瀘州老窖X曲酒。雖然目前國家已經有很明確的關于食用酒精添加到白酒里面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但是事實就是目前市場上的很多或多或少添加了食用酒精的酒缺沒有在顯著位置標明含有食用酒精,所以這個方法只能說針對那些還算遵守法律法規(guī)的企業(yè),最少他給了一個消費者的知情權。
其次就是釀造工藝,有的白酒在配料欄里面沒有標明他是添加了食用酒精的,他用一種很隱晦的方式來標明,他的配料欄或者說另外有幾個字(液態(tài)法白酒)。這個液態(tài)法白酒其實他就是暗示自己添加了食用酒精,因為直接的標明含有食用酒精可能有的消費者不一定接受,同時對于液態(tài)法白酒這個名詞有的酒友也不一定知道。所以我告訴各位酒友,液態(tài)法白酒就是添加了食用酒精,因為目前大企業(yè)的流通拳頭產品都是純糧食固態(tài)工藝的。
前面是沒有開瓶的情況下可以很直接的判斷方法,但是現在的很多精明的人玩的就是以次充好的勾當,茅酒手藝人認為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找到一套科學的方法去判斷一個酒是否是純糧食。一觀只要是純糧食酒,我們在輕微搖晃的時候細心的觀察會發(fā)現液體呈油狀的感覺,而且氣泡從瓶底飄上來的時候會感覺有一種阻力的現象,相反一些純食用酒精酒兌水的酒搖晃的時候基本上就和水差不多。
二聞對于怎么鑒別一個酒是否是純糧食酒,我曾經給酒友們說過我們應該從純糧食這三個字去分析,也就是說分析純糧食應該有的特質,在釀酒的過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一次偶然的發(fā)現讓我豁然開朗,那就是純糧食酒的蒸餾和我們日常的蒸飯、蒸饅頭其實都是異曲同工,純糧食酒都有饅頭和米飯的氣味,而且這個氣味是饅頭米飯剛蒸熟的時候的氣味,這個氣味在陳年的老酒上體現的非常的明顯。
同時只要是純糧食釀造的酒,酒的氣味都是很“成熟穩(wěn)重的”而不是那種漂泊在外的“浮香”。這種氣味聞起來非常的內斂而且比較舒適和優(yōu)雅,同時新的純糧食酒還會或多或少存在伴隨一些雜味。三品酒尤其是好酒是拿來喝的,把酒喝了是對酒一種最大的尊重,所以我們還可以以“品酒”的方式來判斷一個酒是否是純糧食酒。優(yōu)質的純糧食酒由于屬于漫長的天然微生物的發(fā)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酒精與水分子都會有一種超乎于尋常的親密,我們就可以根據他們的親密程度去分析。
倒上一杯酒,喝一小口讓其充滿口腔和平鋪于舍面,讓口腔和舌面去感受酒,只要是添加了食用酒精的酒在舌頭的位置我們都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酒水分離或者說水味,也就是說突然感覺沒有酒味啦!而且哈氣的時候會出現很刺鼻的酒精味。四喝優(yōu)質的好酒喝起來滋味豐富,不是很單一的酒味,同時好酒即使稍微的過量身體也不會有過激反應。
五醒優(yōu)質的純糧食酒,尤其是陳年的純糧食酒,我們可以像醒紅酒一樣醒,醒過的純糧食酒口感更柔和,滋味更豐富。同時純糧食酒特有的飯香味特別濃郁,尤其是喝下去打嗝的時候。而食用酒精或者說添加了食用酒精的酒越醒越難喝,而且醒幾分鐘以后馬上就是一股香精香料的味,或者說水臭味。總的來說,目前添加食用酒精的辦法已經從最開始的“三精一水”法,即直接食用酒精兌水加香精香料發(fā)展到今天濃香型白酒醬香型白酒都在用的“串蒸”法。
串蒸的最大好處就是串蒸的酒口感更順、更柔,在帶點不自然的純糧食味之余酒水分離現象也沒有那么嚴重。但是只要是你用上面的方法也可以找出這個酒的馬腳。茅酒手藝人一個土生土長的茅臺鎮(zhèn)人一個普通的醬香白酒釀酒工人一個對釀酒工藝癡迷的年輕人以酒會友為懂酒的人尋找美酒為美酒尋覓知音茅酒手藝人maojiuyr(版權所有)。
聽說白酒是用酒粉和化學原料加水兌的,是真的嗎?
“勾兌”是酒類生產中專用技術術語,是生產中的一個工藝過程,指將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酒度、不同優(yōu)缺點的酒兌制成統一出廠風格特點和質量指標一致的工藝技術方法。勾兌是一種靠酒勾兌師的感官靈敏度和技巧來完成的,有豐富經驗的勾兌師才能調出一流的產品,歷來有“七分酒三分勾”之說,勾兌師的水平代表著企業(yè)產品質量風格。
酒友們說的“勾兌酒”,多指白酒中完全或大比例使用食用酒精和香味食品添加劑(酒用)調制而成的新工藝白酒這種勾兌酒要看是不是勾兌師調制的,香味物質選用好的話可調制出中檔產品,若是非專業(yè)勾兌者調制,其產品質量會不好,甚至用廉價原材料調制出偽劣產品。“勾兌酒”與傳統的完全發(fā)酵酒比缺少發(fā)酵過程的生物代謝產物,一般不如好的原漿發(fā)酵優(yōu)質酒但缺少技術、設備落后的一般發(fā)酵酒口感差,衛(wèi)生指標成分也沒有好的“勾兌酒”好,飲后會出現視力下降、頭痛(上頭)等不適反應。
“勾兌酒”也有優(yōu)劣之分,一般在正規(guī)的流通環(huán)節(jié)出售的酒手續(xù)齊全、質量相對有保證。至于到底哪種好,在具備基本質量和衛(wèi)生指標合格的前提下,在眾多的酒品中選取適合您的口味為好,關鍵是看酒的內在質量。“勾兌酒”并不是貶義詞,也不是說酒不好,只是釀酒的一種工藝工序而已,希望大家不要誤解勾兌酒行話講叫“三精一水”,酒精 香精 糖精 水。
其中酒精部分有兩種,糧食釀造酒精和高純度的化工產食用酒精。化工產酒精成本自然就低了。兩種酒精主要的區(qū)分是香味不同,糧食釀造的酒精含芳香性物質。在釀酒過程中,芳香性物質都可以通過香精來調節(jié),所以口味也差不多,口感也可以加如粘稠劑來調節(jié),所以酒喝起來不會有太大差異的。現在的白酒市場上,除茅臺和五糧液等為數不多的老廠還在用傳統的工藝造酒外,真正的‘釀造酒’已寥寥無幾了傳統的“釀造”工藝復雜,成本高,而且衛(wèi)生關很難把握,“勾兌”則工藝簡便,經濟實惠,而且“釀造”所具有的成分和香醇口味,“勾兌”酒通過添加的方式基本都可以達到。
“純糧固態(tài)發(fā)酵”是我國傳統手工技藝,工藝復雜、配糧講究,而且周期較長,相對成本較高,如果某一個酒廠要在短時間提高產量的話,困難非同一般,如茅臺、瀘州老窖等酒,雖經過百年發(fā)展,其產量也不過年產3萬噸左右。而對于新工藝白酒,則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是否有危害?純粹意義上的原漿,因為是純糧釀造的,對人體的傷害比經過勾兌的白酒要小得多。
從人的生理方面考慮,酒的度數越低,對人體傷害越小。從生產原理方面考慮,酒越醇,所添加的其他如調味、勾兌的作料越少對人體傷害越小。專家強調:勾兌酒和發(fā)酵的原漿糧食酒的主要成分都是酒精,而長期攝入過量酒精則容易引起肝損害、肝硬化、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就這一點而言,無論是勾兌酒,還是原漿糧食酒,過量飲用對人體健康都是有害的。
農村老話說:家有萬擔糧,不養(yǎng)脖子長,是什么情況呢?
農村老話說:家有萬擔糧,不養(yǎng)脖子長是什么意思?這里說的萬擔糧只是一個大概數字,說明家里很富有,糧食很多。脖子長是指鵝,為什么有那么多糧食不養(yǎng)鵝呢?下面咱們來分析一下。農村的人都見過,鵝是一邊吃一邊拉的,食物都塞滿了食管還在不停的吃,食量非常的大,如果只喂糧食的話,真的需要很多,家里有萬擔糧也不夠它吃的,所以很多人都不養(yǎng)鵝。
在農村養(yǎng)雞鴨的比較多,因為它們的食量比鵝小多了,在家里養(yǎng)鵝以前都是放養(yǎng),趕著鵝去地里吃草和蟲子,這樣能節(jié)省下來不少糧食,記得以前我的鄰居家就養(yǎng)了幾百只鵝,不管陰天下雨都會趕著鵝去放,如果在家里圈養(yǎng)的話,確實不劃算。鵝吃的糧食賣錢也能買不少鵝蛋??偨Y:鵝是直腸子,吃著拉著,食量特別大,永遠吃不飽的樣子,所以即使家中有萬擔糧也會早晚被它吃光的。
怎么理解農村老人說的“眉上一根長,能抵萬擔糧”?你怎么看?
這是古代老人總結出的人生經驗,凡是長眉毛的老人,都活的比一般人要長,代表老人有福有壽!眉長是指在眉毛里有一根或幾根超出眉毛的長眉毛即是。古代一般看手相的書里都有這種看法,說人的眉毛是人的保壽宮,眉毛長,意味著田糧,就是題主說的這種狀態(tài)?!懊济L萬擔糧"。相術書里還說:人的眉毛過目,忠直有祿。也就是說人的眉毛長,不但有壽,還有福有祿。
老祖宗說:“眉毛一條長,勝過萬擔糧”,何意?眉毛長真的好嗎?
在農村對于人的相貌特征,向來都會有很多的說法,就連手上有幾個簸箕幾個斗,都會津津樂道,老人抱著孩子放在膝蓋上,掰開孩子的小手,一個個的仔細端詳,一邊看一邊念叨:一斗窮、倆斗富,三斗四斗開當鋪。其實這也是一個美好的念想,誰不想擁有一個很好的“命”呢?雖然說農村很多諸類的說法并不靠譜,但從心理作用上面來講,還真的起到著很關鍵的作用。
有的還真的具有一定的道理存在。農村有句老話叫做:眉毛一條長,勝過萬擔糧,也被叫做眉毛一根長,意思是眉毛里面有明顯的一根或者幾根特別長的,是一種福氣的象征,寓意著這人很有福氣,這根長眉能夠抵得上萬擔糧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呢?眉毛長得有幾根長的真的是好事嗎?這句老話還真的要一分為二的來說,并不是所有的人長有長眉是好的,長眉跟年齡是有直接關系的。
長眉在老人之中最為多見,有的還眉發(fā)須白,看上去有種仙氣飄飄的感覺,這樣長眉的老人大都是慈眉善目,一派祥和的心態(tài),而且這樣的老人也都多長壽,身體比較的健康,心情也比較愉悅,這跟眉毛有什么關系呢?還真的有一定的關系,眉毛是人體的新陳代謝產物,年輕的時候,眉毛的新陳代謝是相當快的,只不過我們不留意而已。農村有句跟眉毛有關的老話叫做:“三十生毫四十衰,四十生毫五十老”這句老話說的就是長眉。
長眉出現的年齡不同,說法也不相同,例如《黃帝內經》就曾經記載:“美眉者,足太陽之脈血氣多,惡眉者,血氣少也?!保馑际敲济L得濃密、好看的,說明身體的血氣充足,人的身體自然很健康,要是眉毛散亂而且少,這說明身體的血氣比較少。另外就是我們看電視的時候,或者是年畫中看到的老壽星都長著很長眉毛,也被稱為是“壽眉”,在古代眉毛也被稱為保壽宮,與人的生命有關系,老人的眉毛越長就說明身體也越健康,是長壽的命數。
這里所說的也是指老人有長眉較好。而對于年輕一些的人,如果是出現了長眉,就應了那句老話,三十生毫四十衰,四十生毫五十老,一個人在三十歲身體還康健的時候就開始長很長的眉毛,那么在一定的程度上就說明了這個人的身體出現了一些問題,導致新陳代謝下降,這樣眉毛的更新也就下降,長出了長眉毛,意思是身體機能出現了問題,會出現衰老的跡象,四十歲出現了長眉,那么在50歲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定的衰老,這自然是不利的,而且是不好的現象。
有誰能細說上交公糧的話題?小的時候經歷過!那時太小記不清楚了
答:實際上公糧,在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叫法。我們在抗戰(zhàn)時期,農民支援八路軍的糧食,被稱之為公糧。而在新中國成立以后,計劃經濟生產隊時期,生產隊支援囯家建設的糧食,正確的叫法,應該被稱之為征購糧。不過在七十年代初期,生產隊在把社員口糧分足,儲備糧種子糧留足,征購糧交足之后,剩余下的糧食,生產隊為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我們把這些余糧,再次賣給國家,當時被稱之為忠字糧。
這是公糧,在不同時期名字的變化情況。我們知道剛剛解放之后,是戰(zhàn)后經濟恢復時期,也是缺吃少穿,最嚴重時期,全國農民都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來積極完成國家征購糧任務,支援社會主義建設,才會讓國家趕快富強起來。所以,今天囯家發(fā)展的這么快,這么好,他與當年農民,勤儉持家,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積累岀來的大量財富,是分不開的。
那么問題來了,囯家是按照什么為依據,給生產隊下達征購任務的呢?在這里我告訴你,早在六十年代前,我們是以縣為基礎單位,對本縣土地,質量進行了評固,我們把每塊土地,糧食畝產量高低,劃分為一,二,三,四,五,六等級,國家會根據土地,級別的高低,有計劃的給生產隊,下達征購糧食數量任務。不過現在我發(fā)現,有些個別網友,把當年皇糧國稅混為一談了,他們總認為,農民交公糧和交囯稅,都是一樣無償的向國家做貢獻,我認這是不正確的,為什么?因為,生產隊交公糧,國家是按照你的公糧好壞,劃等級給生產隊結算付款,這也是生產隊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國稅是無償征收的,所以,公糧不能等同于國稅,它們是兩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