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不同種類的黃酒含在口腔,用舌頭輕觸酒體,在大腦里搜索課本里“黃酒中主要的香氣來源——酯類物質”是什么味道?還未嘗出酯類物質到底什么味道,酒體就已輕輕劃過喉嚨……
作為一名釀酒專業(yè)的學生,大學開設的《酒類風味品評》課程讓二十歲出頭的我們有了理直氣壯喝酒的理由。
太渴望可以按照老師的引導分辨出木屑香,花果香,堅果香,常常未果,埋怨自己的味蕾太不靈敏,只可籠統(tǒng)的感受到“香”而已。
再說回酸,95后的我們喝慣了啤酒,一罐子咕嚕嚕下肚,再一把抹掉嘴角活躍跳動的泡沫,麥芽帶來的“酸”是類似青年人喜聞樂見的碳酸氣飲料中的“酸”——帶著空氣在口腔中炸裂的爽。黃酒卻不同,它是單刀直入的酸,沒有其他的修飾。喝完會微微皺起眉頭,心頭一緊。
只能說那時的感官體驗太直白,沒有嘗到明顯的甜膩就覺得“不太甜”,苦苦的味道就是書中的“澀”,鮮具體是什么,醇和到底什么感覺,豐滿指什么地方豐滿,全靠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這時候黃酒的味道,就是照本宣科的“柔順,濃郁,悠長”。
大學暑期開展的《選擇任意水果釀造》實驗,明明都是些稀奇古怪的無厘頭,老師也會鼓勵我們去試錯。大家買了不同的水果雄心壯志要開始自己的創(chuàng)新“工程”,卻在實驗開始前,將水果偷吃掉一小半。總結課堂上,交換品嘗并互相評價,裝模做樣的頷首點評:“嗯,細膩,柔和,清冽…….”其實心里暗暗嘀咕:以后還是不加工了,新鮮水果好吃得很!
畢業(yè)后入職國家黃酒技術中心,第一次接觸嚴苛的縮小版黃酒釀造試驗,從蒸飯開始,準確模擬發(fā)酵環(huán)境,測量相關數(shù)據(jù),優(yōu)化投料比例,檢驗菌種性能。一,三,四,七,十四,二十一天都要測量相關理化指標的,咪一口“半成品”,再對照測量數(shù)據(jù),越來越清楚不同階段數(shù)值上的不同帶來的口感上的差異。糖太高,酸澀度不夠,口感就會膩口,不清爽;酸度太高,醇醛不足,就會顯得過于清冽,“太沖”;苦味過少,無法與其他幾味中和,就達不到唇齒留香,醇厚悠長…….這時候,再來品嘗黃酒,大概懂了黃酒的味道并不是一味而蓋之,相互之間不可割裂開來,各種味道的中和之美,平衡之妙才是精髓。
參加第25屆紹興黃酒節(jié)暨中國(國際)黃酒博覽會
入職兩年,研讀了企業(yè)文化手冊,學習了酒道表演,見證了代代相傳的酒藥接種儀式,參加了備受業(yè)界矚目的紹興黃酒節(jié),聽過了大佬們分享的“黃酒人生”,收集了不同地區(qū)消費者褒貶不一的反饋,再回頭看著陳列柜琳瑯滿目的黃酒,突然多了很多“人情味兒”。我們撇開鑒湖水質的優(yōu)越,追尋紹興母親河的淵源;我們不說枯燥的釀造技術,卻道傳承的意義;我們不言詩人的對酒當歌,只靜默著坐看曲水流觴云卷云舒;我們感謝歷代領導人的關懷,在歷史的長河中或逆流而上,或順流而下,跌跌撞撞的駛向遠方……
黃酒的味道,從古至今,因人而異。就算是同一個人,不同情緒不同場合,觀感體驗也不盡相同?!捌饭旁烬埳?,嘗百味人生”,我想,黃酒的味道,是人情,是人性,也是人生的味道吧。
當品味出黃酒的中和之美,平衡之妙時,你已非騷年!不必多言,先干了這一碗吧!
文章來源:吳祎/銷售公司
0 條評論
發(fā)表評論 (積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