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講“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稱為“兩不吃”,為什么?一,“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的意思上了菜的宴席也就是菜已經上齊,一群人已經開始食用,而你到的時候大家并沒有等你。那“上了菜的宴,下了桌的酒”,古人為什么稱為“兩不吃”?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宴席以及它的意義。
農村宴席為什么先上菜,不上碗筷子?
這是各方的習俗吧,我吃過,有的先放碗筷的,有的先上菜的,先上菜還是先放碗筷應該各有各的好處吧,我也見過有的菜沒上齊就已經開吃了,后放碗筷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吧應該是!我就喜歡農村的喜宴,我也是農村的,但現(xiàn)在人在外面,很難吃一回了,那個味道不是一般飯店有的,還有人氣別提多旺,尤其是哪木柴鐵鍋做出來的燉菜和米飯,那叫一個香!肯定會有人說不衛(wèi)生,我就呵呵了,那都是在鄉(xiāng)親們眼皮子地下做的飯,而且這種宴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互相幫忙的喜事,不圖錢,不為利,比你看不到的一些大酒店后廚不知道干凈多少呢,記得我爸爸誰家娶媳婦嫁女兒死人都叫他去主廚,我們自然也是跟著去了,記得那時候禮金才二十,后來五十,現(xiàn)在一百了,生我弟弟時我家辦滿月酒,禮溥上都是五到二十的!記得小時候那家結婚了,不是八大碗,而是十六,青菜上不了,只有肉,其實不是裝,只為喜慶而去熱鬧,結婚前一天叫水桌,真的不是吹!農村弄的東西雖然不精致,但是粗豪大氣,材料上乘,手藝也經常讓人驚喜的,酒店的宴席出品吃的的是精美與搭配 , 村宴的出品要求的,是根據(jù)當?shù)厝似綍r的 飲食習慣 ,味道好菜品份量足 ,總之酒店有酒店的豪華 ,村宴有村宴的豪氣!以前小的時候農村還是比較窮,辦酒席一般素菜比較多,肉食就是以豬肉為主的多,一桌十二碗菜,有海帶熬豬腳,胡蘿卜炒肉絲,扣肉,肉圓子,其他就是素菜,我最喜歡吃的就是扣肉了,肥而不膩現(xiàn)在想起來都流口水!記得小時候農村人一年到頭都吃不幾回肉的,只要誰家辦酒席了,那是小孩子最高興的事,不但熱鬧還可以吃好吃的,那要是一桌子坐上幾個孩子那是沒辦法吃飯的,那時的小孩就跟土匪似的,簡直是用搶的,只要菜一上桌就光盤了,那打仗似的吃飯至今難忘!。
在農村吃宴席,桌上沒有自己喜歡吃的菜,你會怎么辦?
問我這個問題啊,可以說真話嗎?就我個人來說,吃什么都可以,特別好養(yǎng)活,幾乎沒有不愛吃的東西。干我們這一行的,作為記者走南闖北,好奇心超強,如果你說不好吃,那我就想到底有多不好吃,也會去嘗嘗。饑餓的時候一個干饅頭都很美味。如果真的是很不好吃,可以裝作很好吃,你總不能不給主人的面子??傊荒艹C情,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
俗語講“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稱為“兩不吃”,為什么?
“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這句俗語在做餐飲的時候經常聽到,而且有時候,很好的朋友還會鬧出糾紛和矛盾。俗語講“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稱為“兩不吃”,為什么?一,“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的意思上了菜的宴席也就是菜已經上齊,一群人已經開始食用,而你到的時候大家并沒有等你。這個給人的感覺自己不太受重視,屬于這個酒局可有可無的人選,那么在自尊心方面會受到傷害,如果吃會讓人瞧不起,所以不能吃。
尤其是在家里請人吃飯的時候,如果客人每到菜都擺到桌子上,那么這個真的有些失禮。下了桌的酒一般大家喝酒的時候,都會遇到喝的差不多要結束的時候,會有人提議把“杯中酒”干了!然后準備上主食或說幾句話,然后這個酒局就結束了!如果這個時候還要酒喝,那么就會引起大家的反感,或者這個要酒喝的人是個“酒蒙子”,這樣會被大家瞧不起感覺這個人缺乏禮數(shù)。
二,遇到“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這種情況怎么辦?“上了菜的宴席”還要請朋友來吃,這種情況要區(qū)別對待。有的是因為被請的人因為事耽誤,不能因為一人而讓人大家久等。那么來晚的人因為是自身原因,那么不能挑禮,還要自覺受罰。如果是人家吃了一半才想起找你,那么這是根本沒有把你放在心上,這樣的宴席不吃也罷。“下了桌的酒”這個說什么也不能喝了,要是非要喝可以選擇換一個地方。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喝酒要選擇喝第二回,那么誰想繼續(xù)喝這個就由誰請客換地方了!這就是為什么KTV、燒烤店很多都是來喝第二頓的人原因。中國是非常講究餐桌文化和酒桌禮儀的,吃飯和接受宴請有時候會看出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品質。所以“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這“兩不吃”這句俗語才能流傳開來,這也是大家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
在農村宴席上的酒沒人愿意吃,成了擺設,為啥?難道是酒不好吃?
農村宴席的檔次越來越高,提供的酒也越來越好,可大多都沒人喝了,有時候甚至原封不動,我覺得原因有幾種:一,觀念的改變?,F(xiàn)在的農村人和城里人一樣注重健康,很多人戒煙戒酒了,在婚宴上這種人多的地方,更要克制自己,因為在很多人眼里,喝酒并不是什么好習慣。二,因開車不敢喝酒。農村人居住分散,且大多數(shù)人家都有車,參加婚禮都是開車來的,為了安全和不被交警罰款,只能滴酒不沾了。
為此現(xiàn)在婚宴上都會提供飲料,很多人都用飲料代替酒了。三,缺少酒友?,F(xiàn)在年輕人都常在外面打工,都有各自的交際圈子,熟人也是聚少離多,既便是愛喝酒的人也很難碰見酒友,單獨喝既沒意思又有失面子,也就望酒興嘆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都沒時間了。現(xiàn)在的人大多都有工作干,沒有過多的時間慢慢喝酒了。記得八、九十年代農村的婚宴是無酒不成席,三五成群、喝的興高采烈、天昏地暗。
老人言:人生有兩飯不吃,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是什么意思?
“上了菜的宴,下了桌的酒”,是古人有關傳統(tǒng)飲食文化中自尊和尊人的諺語。古無虛諺。雖然很多人知道這句諺語,但對其真正含義并不十分清楚。那“上了菜的宴,下了桌的酒”,古人為什么稱為“兩不吃”?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宴席以及它的意義。古人認為宴席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禮儀,更是區(qū)別貴賤身份的象征。
酒敬有錢〈權〉人,上位必貴人。他們認為參加宴席,“位下而上看不飲,位上而下坐更不飲,不居傲也不遭辱乃宴席之風也”。古人認為參加宴席,并不是簡單的吃吃喝喝,這里面有很多禮節(jié)性的東西,雖然不可能做得十分周全,但最碼要做到“不居傲也不遭辱”。如果參加宴席時碰到“上了菜的宴”或“下了桌的酒”,是該吃還是不該吃呢?高叔被我們村的人稱為“老學究”,也是村里唯一一個坐“凳頭子”的人。
能得到這樣的稱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和豐富的社會閱歷。解放前高叔家里比較富有,高叔從小就上過幾年私塾,熟讀四書五經,對禮儀仁智信了解透徹,加上他又能說會道,所以村里凡是有辦喜事的〈無論紅喜還是白喜〉,都要請他去主持。因為農村人最愛講究傳統(tǒng)禮節(jié),普通人是應付不了那個場面的。就比如同樣是在堂屋里擺席,客人多和客人少席次的擺法就不同,如果擺得不對,那些愛講究的人就會不肯入席。
還有就什么人該坐哪里不該坐哪里,懂規(guī)矩的人一看就知道。當然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關鍵的是對比較正式的宴席,在開宴之前和宴席進行到一定時候,主辦方先要說好話〈書面叫致詞〉,說完后客方也要回好話。如果說得不好或回話回得不好,就會丟盡顏面。用現(xiàn)在的話說,這是個技術活。我小時候就曾經親眼目睹過高叔“舌戰(zhàn)群儒”的經過,不過那時我還小又事隔多年,具體的過程記不清楚了,但有一點我是記憶猶新的,也是從那次起知道了什么叫“娘親舅大”,也是從那次起我真正覺得高叔很了不起,很崇拜他。
有一次村里有個叫小六的娶媳婦,聽小六說他媳婦家那邊的人最愛講究禮節(jié),并且個個能說會道。在請高叔來主持的前,就把這個情況告訴了高叔,好上高叔有所準備,免得到時尷尬。高叔聽了后對小六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你盡管放心好了,到時看我的。我記得那是1973年陰歷12月初八,因為年少愛湊熱鬧,所以一大早就圍在小六家看熱鬧。
因為距離小六媳婦娘家路程比較遠,所以上午十一點半,抬嫁妝和小六媳婦娘家送親的人才到家。在高叔的安排下,一切都循規(guī)蹈矩地接待了小六老婆娘家人,從小六媳婦娘家人臉上的笑容可以看出,在接待他們的禮節(jié)上應該是滿意的。但在接下來開席和宴席的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一些插曲。結婚這種宴席是比較隆重的,所以對禮節(jié)也很看重,來不得半點差錯,否則場面就會很尷尬,甚至收不了場。
在農村堂屋是中心位置,所以重要客人都會安排在堂屋里就坐。我們那里舉辦重要的宴席,堂屋里一般放四張桌子,堂屋靠神龕左右各擺一張桌子,靠大門口也是左右各擺一張??可颀惖膬蓮堊雷拥奈恢米钪匾?,也是最重要的客人就坐的。哪個位置該坐什么人必須安排得對。左邊桌子靠堂屋中心哪個位置為第一席位,是這次宴席中最重要的客人坐的,比如小六結婚,按禮節(jié)這個位置就由小六舅舅坐,并且這一桌8個人,也都是小六舅舅家里人坐,別的客人不得隨便坐,除非沒有坐夠空了座位。
并排右邊那張桌子,靠堂屋中心的坐位為第二席,重要性僅次于第一席,按禮節(jié)應由小六老婆娘家人最有地位的人就坐,同樣這桌8個人都應該是小六老婆娘家人坐。本來這樣安排就是對的,但這一次小六媳婦娘家人卻不肯就坐,他們說高叔這樣安排席位是錯的不懂規(guī)矩,他們應該坐第一席,理由是他們是新娘娘家人,又是第一次來做客,他們才是這次婚宴的主賓。
高叔卻不認同,他說你們也應該稱是舅舅家,又是第一次來做客,也是我們最重要的主賓,但農村有句俗語叫“娘親舅大”,既然是舅舅最大,那么最主要的兩個席位,第一席和第二席就應該由兩個舅舅家人坐,但是小六舅舅家是舊親,你們是新率,按規(guī)矩小六舅舅大過新舅舅家,所以第一席應該由小六舅舅家坐,如果把小六舅舅家安排在第二席,那就說明我不懂禮節(jié)。
當然如果你們覺得這樣安排不妥,我可以跟小六舅舅協(xié)商,如果小六舅舅同意,也是可以讓你們坐第一席,前提是小六舅舅同意。小六舅舅是個識大體的人,考慮到是小六新婚,不愿掃了這份興,所以也就同意坐第二席。當然,這還是“斗智斗勇”的開始,最重要的是在后面,不過很遺憾的是那時我還小,根本不懂這些禮節(jié),又事隔多年,具體說了什么我也都忘記了,不過我記得在開席時說好話〈致詞〉環(huán)節(jié)(農村人喜歡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斗智斗勇,斗贏了就覺得很有面子),高叔面對小六媳婦娘家人的輪番“轟炸”,他卻對答如流,不卑不亢恰到好處,也正因為這樣,這個環(huán)節(jié)足足“斗”了有20分鐘,場面十分熱鬧。
為了不耽誤宴席時間,也好給小六媳婦娘家人一個臺階下,高叔在敬酒時故意犯了個常識性錯誤,右手特意不托起酒杯底而認輸,明眼人都知道,這是高叔在給對方臺階下,當然也有點…。自從這一次以后,我對高叔從心里佩服得五體投地,因此也有了想跟他學習的想法。后來有事沒事晚上都要到高叔家玩,聽他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大概高叔也看出了我的意思,也就不吝賜教。
開始教我怎樣寫請柬和辭帖之類,后來就教我些禮節(jié)方面的禮數(shù)。同時,只要有機會就會帶我到處做客,身臨其境地學習。記得1982年,我那時在讀高中,有一次星期六下午回家,晚上象往常一樣去高叔家。高叔看到我就說,回來得好,明天跟我去你一個堂姑家做客,你堂姑爺60大壽。我問她是哪個堂姑,他說是秀秀堂姑。秀秀姑自從她父母被她在外省工作的哥哥接去以后,就很少看到她了。
既然是堂姑爺進60歲,按家族規(guī)矩娘家人是要去祝壽的,只因她父母和哥哥都不在家,就由“坐凳頭子”的高叔代勞。高叔看到我回來了,就叫上我剛好有個伴,順便讓我見識一下場面。因為秀秀姑家離得有點遠,所以第二天早上九點鐘吃過早飯,高叔就帶著我往秀秀姑家趕,怕到時候趕不上開席時間。一路上也不停憩,緊趕慢趕在一點鐘的時候,就到了距秀秀姑家一山之隔的山這邊,只要翻過這座山就能看到秀秀姑家了。
高叔看了看戴在手婉上的電子手表,看時間還早,一路上又沒休息過,就停下來坐在一塊石頭上,然后跟我說先休息一下,然后再爬山,翻過這座山就到了。大約休息了10分鐘,我們就開始爬山,爬到山頂,高叔就指著山下一座紅磚房屋說,那就是你秀秀姑家,你看到沒有,好象有很多人,看來客人不少。大概是高叔年紀大了,眼睛看遠點東西有點模糊,他只看到有很多人,但沒看清楚:那些人坐在席上己經開始吃了。
當我把己經開席了的情況告訴高叔時,高叔還不相信,還問我是不是看錯了,因為在他心里,他是代表舅舅家的,是最重要的客人,怎么可能有最重要的客人沒到就開席的道理。高叔怕我沒看清楚,跟我說,你年輕走得快,先走近些看清楚,如果真的開席就往回走,我們就不去了。本來我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但高叔非得要我走近點看,我只好往前走了約500米,清清楚楚地看見是己經開席了,然后按高叔說的往回走。
我走到高叔跟前,高叔說我們回去,等下到飯店我請你吃包子〈他知道我愛吃〉。在往回走的路上我問高叔,大老遠的走到家門口了,為什么又不去了,高叔說等下到飯店坐下來吃包子的時候,我再告訴你不進去的原因。到飯店高叔要了5個包子,給了我3個他自己兩個,還炒了一盤回鍋肉,邊吃包子高叔一邊跟我說為什么不進去的原因。他告訴我,以前的老人就說過,“上了菜的宴席”是不可隨便吃的,就比如秀秀姑家的壽宴,我們做為最重要的客人,又沒有超過一般情況下開席的時間沒趕到,他們不等我們到就提前開席,對于我們來說是不能吃的。
為什么呢?首先,按照農村習慣,我們是秀秀姑娘家人,老話說“娘親舅大”,我們是這次壽宴最重要的客人,理應等我們到了以后才能開席,那怕是我們沒有按規(guī)定的時間趕到,等也要等我們到了才行。其次,他們不等我們到就提前開席,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不尊重秀秀娘家人,當然也間接的說明秀秀姑在婆家不被尊重。既然他們不尊重我們在先,那我們不去參加壽宴理虧的是他們,不在于我們。
如果我們在這種情況下還去參加壽宴,那就是自取其辱,另外也說明我們不懂規(guī)矩,所以碰到這種情況,這種宴席是不能吃的。當然,如果是自己沒有及時趕到,主辦宴席方又推遲了開席時間,在這種情況下不但要去,去了還要主動自罰酒三杯以示歉意。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人自恃是舅家人,無論是在什么情況下沒趕上開席時間,也都要去參加宴席,甚至大鬧宴席的也有,但這種做法是不足取的。
不但難為了對方也貶低了自己,最起碼在別人眼里是一個沒素質的人。高叔說到這里,我們的包子也吃完了,高叔便起身對我說,走吧,我們邊走邊說。在路上高叔跟我說,除了“上了菜的宴席”這種飯不能隨便吃之外,還有一種酒也是不能隨便喝的。我好奇的問,酒雖然也分三六九等,但只是口感和酒的后勁不同而已,如果在宴席上還挑剔別人的酒,豈不是顯得自己不近人情?高叔說不是這個意思,參加宴席當然要客隨主便,但我要告訴你的不是指哪種酒,而是指“下了桌的酒”,也就是說大家的酒己經喝到盡興,然后把酒撤下來開始吃飯。
象這種己經開過封的酒,主人再拿出來給客人喝,如果碰到這種情況,這個酒也是不能喝的。至于為什么,高叔沒有細說,只問了我一個問題,說一般情況下家里的殘湯剩飯是怎么處理的?我說是用來喂豬或雞鴨。這就對了嗎,高叔接著說,喝剩的酒雖然不能用來喂豬喂雞鴨,但是如果用喝剩的酒,在重要場所拿出來招待客人,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
如果碰到這樣的酒就不要喝。當然,這種酒只是在重要場所不能喝,如果私下里是兩個要好的人一起喝酒,就不需要太多的講究。首先,能私交甚好,來身就說明雙方能互相尊重,不存在看不看得起的問題。其次,說不定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因為有時候,喜歡喝酒的人愛收藏好酒,而這種至愛的好酒是不隨便拿出來喝的,只有碰到要好的人才會拿出來,并且是淺嘗輒止。
中國文明源遠流長,農村俗語更是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哲理性內容,它涵蓋了生活中方方面面,是人類數(shù)千年智慧的結晶?!吧狭瞬说难缦?,下了桌的酒”,是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習俗,但現(xiàn)在很多人都把它拋之腦后了,我覺得這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踐踏。雖然這句老話在今天看來有點過時,但我認為它至少告訴了我們兩個道理。一個是告訴我們如何尊重他人;二個是教會我們如何自尊。
如果你參加的宴席上,只有葡萄酒,啤酒和飲料,唯獨沒有白酒,你想喝白酒你會如何?
喝白酒的酒量,如果換成喝紅酒你能多喝一半,從經濟上來說你是賺了的。喝啤酒你也賺不少了。我覺得你別提啥意見了,使勁喝就行了。多喝一點就多撈回來一點。真值!另外,結束的時候,把剩下的菜打打包,帶回去。夠家里吃好幾頓了。如果面子薄,不好意思的話,就說給家里的小貓小狗帶的。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賺大發(fā)了。吃不完的話,可以給我捎點,到時候我再請你喝酒,你就更賺了。
朋友出去吃飯我不掏錢,每次都帶兩瓶酒還是100-200一瓶的酒,時間長了這樣好嗎?
我認為,時間長了不好。朋友吃飯邀請你,說明關系不錯,能談得來。你每次吃飯都帶兩瓶一兩百元的酒,看似自己不少花錢,其實性質是不一樣的。赴朋友宴請之約,帶一瓶酒過去,是一種禮節(jié),人之常情。不過,酒沒必要太貴,五六十元也可以說得過去,也不宜多,一瓶即可。如果是家里存的老酒,或者鮮見的外地酒,不說酒的貴賤,大家都會喜歡。
另外,帶酒是帶酒,請客又是請客。每次帶酒,不能替代請客。請客是主動邀約聚攏朋友在一起,放松心情,互相暢談,加深了解,增進感情和友誼。而帶酒是別人召集朋友,自己赴約,是被動行為的一種體現(xiàn)。請客歷來講究禮尚往來,大家互請,如果別人都請客你不請,即使每次都帶酒,朋友也會對你有看法,時間長了就有可能出局,被請出喝酒圈子。
所以,看著是朋友圈子閑喝酒,其實里面也有文化和講究。比如富人和窮人交往,富人可以多花錢,請得多,請得好,窮人可以吃得差,請得少,但窮人一定要有互動,要有所表示,否則就是不可持續(xù)的,最終分手。建議你即使赴約不帶酒,也要及時回請,這樣大家心理更平衡,相處更融洽持久。相信你是有能力處理好這件事情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