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酒量多少白酒,三碗不過崗武松的酒量放到現在能喝多少的白酒

1,三碗不過崗武松的酒量放到現在能喝多少的白酒

武松的酒量放到現在也就是正常人的酒量,52度的白酒大概也就是1斤多,所以說武松的酒量在宋朝那個年代算是海量了。在武松他打虎之前,景陽岡的“三碗不過崗”特色小飯館里,他連喝了18碗白酒,隨后用哨棒和拳頭打死了禍害鄉(xiāng)里的猛虎,給周圍鄉(xiāng)鄰獵戶除去了一大隱患,成為了知名的打虎英雄。武松連喝18碗招牌老酒,酒精度數并不高,必然不是高度蒸餾酒。細看原著,從“村醪水白酒”之中發(fā)現答案,村酒度數約為9度到18度,當時是宋朝時期,民間釀酒多是發(fā)酵酒,當時主流的酒便是米酒果酒或者是黃酒,依靠的還是發(fā)酵技術,由于沒有先進的蒸餾技術,所以釀出的酒里含有很多糟子。經篩濾后供人飲用。好的酒有20度。而普通酒大多都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只相當于啤酒的度數。因武松當時去蔣門神的路上全是在路邊攤販上喝的酒。所以判定這就并不是什么度數多高的酒。這樣看來,武松雖愛喝酒,但酒量放到現在。也并不是太大。真正的高度蒸餾酒是元朝才出現,并且只供給皇室和貴族,鄉(xiāng)村小店根本沒有。景陽岡的店小二自己也說了:“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倍诹荷胶脻h盜御酒的時候,使用的是村醪水白酒來偷梁換柱,其中的“醪”字就說明了村酒其實是米酒黃桂稠酒,它的酒精度數約為9度到18度,基本跟我們現代的啤酒度數差不多。由此看來,當時人們喝的都是“啤酒”,而景陽岡小店打出了一個“三碗不過崗”的招牌,可以說明他家的酒精度數更高些,但也頂多是18度,武松喝了18碗這樣的啤酒,這足以顯示武松豪情。在當時武松的酒量可以說是酒中豪杰了。

三碗不過崗武松的酒量放到現在能喝多少的白酒

2,武松景陽岡打虎前喝了多少酒放現在相當于幾斤二鍋頭

《水滸傳》中的英雄一般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武松以能喝酒出名,景陽岡三碗不過崗,武松獨喝十八碗,還打了大蟲,武松從此因酒成名。武松屬于北宋時期人物,當時的酒其實已經多樣化了,不只是單純的釀造酒,也有早期的蒸餾酒了,但是普通民眾喝的仍然是釀造酒居多。而釀造酒應該在12度左右,低點的也就7、8度。所以好漢們喝這種酒本質上是跟喝啤酒是沒有什么太大區(qū)別的。武松喝的最大的量是30碗。也就是“醉打蔣門神、義奪快活林”的時候,施恩怕誤事,吃飯的時候沒有給武松酒吃。結果武松的二桿子脾氣上來了,每逢一個店必須要吃3碗。沿途10來家店,所以至少是喝了30碗。宋朝的酒碗現在都有實物,寬口淺底,實際上一碗也就相當于現在的2兩。也就是說武松喝了6斤10度左右的酒,實際上喝下去的純酒精也就6兩。把這酒精量還原到現代的二鍋頭,武松相當于喝了1.07斤的56度二鍋頭;或者1.58斤的38度二鍋頭。但是記住實際這并不是武松真實酒量,因為“五分酒量,十分裝醉”,武松實際并沒有醉。所以武松真正的酒量,是在景陽岡喝的那“三碗不過岡”。普通人喝三碗就醉了,武松入口也覺得比別的酒有勁。所以這個酒并不是普通的釀造酒,而是早期的并不成熟的蒸餾酒。實際度數在20多度。由于技術不過關,所以這個酒并不穩(wěn)定。武松喝了18碗,走路直飄,最后風一吹,倒在了石頭上就睡著了。這就意味著武松喝了3斤6兩的20度白酒,終于達到了武松最終的量了。這也就是喝了7.2兩的純酒精。換算成如今的二鍋頭,相當于1.3斤的56度二鍋頭,不到2斤的38度二鍋頭。

武松景陽岡打虎前喝了多少酒放現在相當于幾斤二鍋頭

3,武松的酒量到底有多少

《水滸傳》里描述的武松景陽崗打虎的故事是中國經典文學故事之一。故事說,武松上景陽崗前,在山腳的小飯館里吃飯喝酒。小飯館有告示,“三碗不過崗”,但是,武松一氣喝了十八碗,喝完后,帶著醉意連夜上山,結果打死一只老虎。那么,武松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按照人們的理解,碗的尺寸有大概的標準。對于武松使用的碗的大小,我們一般不會認為是現在飯店里那種專門分湯的小碗,電視劇里的道具也加強了人們的這個判斷。即使是現在最小的碗,一碗裝一兩酒應該沒問題,那么,武松的酒量至少在兩斤酒左右。如果按照普通尺寸的碗,一只碗大概能盛三兩酒,武松的酒量就達到五斤多酒,確實有點嚇人。 [ 轉自鐵血社區(qū) http://bbs.tiexue.net/ ]但是,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考慮一下,武松喝的究竟是什么酒?如果只是啤酒,一口氣喝十瓶的也大有人在,算不得什么。當然,武松那個年代不會有啤酒,因此,武松喝的肯定不是啤酒。那么,武松喝的是今天人們認為的白酒嗎?如果是白酒,別說五斤,兩斤就足以成為酒中豪杰了。武松喝的真的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嗎? 白酒也叫燒酒,有的地方叫做“燒刀子”。從酒具的發(fā)展上,可以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燒酒出現后,酒具越來越小,以前“大碗喝酒”的現象少了,酒杯、酒盅越來越多。以前大口大口地喝酒,變成小口小口地抿酒。從這個現象上判斷,武松當年喝的應該不是燒酒。 所謂燒酒,是釀酒技術更新后的產物,這種技術指的就是蒸餾技術,蒸餾技術可以大大提高酒精濃度。因此,燒酒、白酒之類高酒精濃度的酒,也被稱為“蒸餾酒”。按照今天的標準,使用蒸餾技術的白酒,即使標明是“低度酒”,酒精含量也在30%以上。在世界范圍內,蒸餾酒的濃度最高有70%左右。至于有人喝90%以上的酒精或工業(yè)酒精,那是找死,也缺乏酒的味道。 我們現在可以下一個結論說,武松當年連喝18碗的酒,肯定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或燒酒。 蒸餾酒技術何時在中國出現,目前缺乏明確的定論。但是,專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蒸餾酒技術在中國的出現,不會早于元代。一般比較通行的意見認為,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把阿拉伯人的蒸餾技術帶到了中國。2000年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的四川成都“水井坊”遺址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給中國的蒸餾酒技術提供了一個考古學上明確的上限,元末明初。到目前為止,考古學還沒有在中國境內發(fā)現比之更早的蒸餾酒技術。從這個結論出發(fā),北宋時期的武松喝的肯定不是蒸餾酒,換句話說,武松18碗喝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 有些人出于民族自豪感,不愿意接受蒸餾技術外來說。因此,有人指出,某個宋代的釀酒遺址顯示了在宋代就有蒸餾技術。甚至有人從漢代磚雕上得出結論,蒸餾技術在漢代就已經出現,而且,完全是國產的,并非外來的。可惜的是,這種觀點以及支持這種觀點的證據,到目前為止,因缺乏說服力,而沒有被廣泛接受。 [ 轉自鐵血社區(qū) http://bbs.tiexue.net/ ]從《水滸傳》小說里的一些細節(jié)描寫,我們也可以判斷,那個年代的人們所喝的酒不是今天的白酒。小時候看《水滸傳》,吳用設計劫“生辰綱”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但是,一直有一個疑惑。晁蓋、吳用、阮氏兄弟等人在炎炎夏日里挑著酒擔,坐在樹蔭下喝酒解渴,挑逗青面獸楊志及其手下,最終忍不住,上前買酒喝,結果中了圈套。如果那個酒是白酒,怎么可能用來“解渴”?而且還是“炎炎夏日”?因此,比較合適的理解是,當時他們的酒,應該屬于今天稱為“酒釀”、“醪糟”之類的東西。充其量是一種簡單過濾后的米酒。 所以,武松喝了十八碗酒,上山打老虎的真實情況也許是這樣的:北宋時期,人們喝的酒主要是米酒之類的低度濁酒,酒精度數應該在10%左右,甚至更低。武松在景陽崗山腳下吃飯喝酒的那家小飯店,也許有一點特殊秘訣,能夠在沒有蒸餾技術的情況下,提高米酒的酒精濃度,這在當時屬于技術創(chuàng)新后的新產品。 今天,全國各地很多地方都有當地的米酒、老酒之類的地方特產。這些米酒之類的東西都是不采用蒸餾技術的,它們的酒精含量各異,有的就像是甜水,有的濃度較高。而景陽崗的那家小飯店,很可能米酒技術獨樹一幟,很多不明就里的客人還是按照喝其他米酒的習慣在這里喝酒,結果,醉酒比例相當高,因此,店家不得不打出“三碗不過崗”的標示,也算是給自己做一個廣告。 武松以前也沒喝過這種酒精濃度相對較高的米酒,無所顧忌地按照自己以前的習慣,喝了十八碗。喝過米酒的人知道,米酒醉酒反應比較慢,因此,等武松意識到自己喝得太多了,已經來不及了。爭強好勝的武松不想丟人,搖搖晃晃連夜走上景陽崗。在他的內心,也許根本沒想到老虎真的會出現。 我推測,武松喝的酒,酒精濃度也許在15%左右,最高不會超過20%。如果按每碗盛三兩酒計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60度的白酒一斤多。當然,這個酒量即使在今天也算相當厲害的。

武松的酒量到底有多少

推薦閱讀

熱文